天天看点

记忆中的乡愁——修表匠

作者:我的名字也叫红

作者 马金江

记忆中的乡愁——修表匠

说修表匠,须先弄清“钟表”的概念。钟和表不是一回事儿,钟是挂在墙上或放在桌上;而表比钟小,是可随身携带的。本文说的修表匠指的就是修手表的匠人。

手表,又称腕表,是戴在手腕上的计时仪器。

说起手表的由来,挺有意思。1904年法国珠宝商卡地亚接到一飞行员的诉求,怎样在飞行中不用从口袋掏怀表就能看到时间。卡地亚想出了用皮带系扣,把怀表绑在手腕上的做法,这就是最初的手表。后来将此商业化,很快普及到全世界。

大陆是在1955年由天津华威钟表厂(手表厂前身)生产出中国第一块手表,当时命名“五星”牌。现在说起手表,好像已经过时,可是在1970年代,那可是时尚、财富、地位的象征,是每个年轻干部职工的梦想。谁要能戴上一块全钢防震17钻的“东风”或“上海”牌手表,比现在人开“宝马”还气派。

记忆中的乡愁——修表匠

不光戴手表的气派,那时修手表的也特别风光。在人们的心目中,修表匠不仅技术高精尖,职业高大上,收入也让人另眼相望。

其实当个好的修表匠也不容易。首先要懂原理构造,其次要识记上百零件,再次要熟练拆装。没有两三年功夫几百次的体验不敢称“匠”。尤其是对手表进水、走时误差、表蒙划痕、剧烈磕碰、丢把折带等各种常见毛病,要做到一看便知、手到病除更是不容易。不说手艺高低,单说戴着修表放大镜,手拿专用工具,小桌前、台灯下,平心静气不烦躁,一坐就是几小时,能练就这一功就不一般。

有人说:“时代发展快的惊人,连让人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修表业就是这样。

19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建起了上千家合资表厂,利用机芯组装,品牌多不胜数,手表大普及,人人都戴上了。这给修表业带来了兴旺,给修表匠带来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廉价的电子表、石英表及机械自动表疯狂的涌入,尤其是1990年代后BB机,手机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手表,修表匠的生意日渐暗淡。机械表没人修了,整天靠卖电池过日子。

人们都习惯了用手机看时间,作为计时工具的手表,则失去了它的本义,成为一种装饰、礼品和投资。少数手戴名牌金表的,不过是土豪显富的手段。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手表,这个才诞生一百多年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而去,且渐行渐远;而风光一时的修表匠们,改业的改业,转行的转行,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记忆中的乡愁——修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