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年關,返鄉成了所有在外務勞工的心願,而北京的疫情也在牽動着公衆的心。
1月19日,北京市第269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釋出會召開。釋出會現場通報,朝陽區新增一例無症狀感染者,随之公布了該人的活動路線,
然而,正是這份流調,讓無數人淚目。

@北京青年報 微網誌
40多歲的嶽某來自山東威海,2021年春天來到北京做零工,相比于普通的北漂者,他不隻是為了賺錢,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尋子。
嶽某2001年出生的兒子嶽躍仝,于2020年8月12日在山東省榮成市東山鎮東山汽車站候車廳走失。此後的兩年多,嶽某輾轉多地尋子,但人海茫茫,無異于大海撈針。
不定的工作,遊離的北漂者
招工平台的微信群彙聚着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招聘資訊,像扛沙袋、扛水泥、搬垃圾這種體力活。嶽某就是靠這些零工為生,一天睡四、五個小時,多數是從午夜工作到淩晨,一次能賺二、三百塊。沒有具體的工作時間,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地點,唯一固定的居住地點是石各莊的一個十平米的小房間,一個月房租700塊。
他說:“不漏雨,能睡覺就行”。
其實之前,官方也公布過北京海澱陽性感染者的流調資訊,所出入的地方不乏高端場所,精緻的生活令人豔羨。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大城市,是最具有時代氣息的繁華大都市,可越是這樣的城市,人們生活圖景的反差就越大,人和人的出身、教育背景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光鮮的生活條件,有些人是為了過生活,有些人變成了讨生存。
破碎的生活,掙紮的頂梁柱
這是嶽某2021年第三次來到北京務工,等到漁期可以出海,他會回到威海當船員。
第二次來到北京後,他的母親摔斷了胳膊,而父親也癱瘓了,老兩口生活都不能自理,也不是低保戶,平時吃藥要花很多錢。妻子在家照顧上國小的小兒子,幫人曬海帶賺錢,收入微薄,他是家裡唯一的頂梁柱。
他被檢查出核酸異常時,正坐在北京發往威海準備出發的列車上,如果不是這次疫情,他原本可以踏上回鄉之路和親人團聚,過完這個春節。
直到被隔離在疾控中心,他還惦記着414塊的車票沒有退。疾病中心的從業人員想要給他錢,卻被他拒絕了。
他說:“我不覺得自己可憐,我隻是好好幹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了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
《中國新聞周刊》微網誌評論
輾轉的尋子之路,執着的父親
“我努力就是為了把孩子找回來。我辛苦一點,就算把命搭到裡面,也要把孩子找回來”
據嶽某說,2020年8月12日大兒子在榮成市東山鎮東山汽車站候車廳走失,再無音信。
他選擇了報警,想要定位兒子的手機卻遭到拒絕 。直至兒子失蹤三個月後,才被立案。
為了尋找兒子 ,輾轉十多個城市。舉目無親的他鄉,沒有任何栖身之地,他就睡在銀行ATM機旁邊。沒有錢,他就在當地打工掙錢,再轉向其他城市。
網傳的尋人啟事
底層的北漂者、尋子的父親,扛起家庭重擔的中年人,太多的标簽集中在嶽某身上。而他不過是平凡大衆的一個縮影,通過他的經曆,我們看到了普通大衆的苦痛,是否應該反思更多?
光鮮的城市是由每一位勞動者建設,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發聲的資源,我們如何幫助底層勞動人民,讓他們受到更多的關注,從社會的角落走到公衆目光所及之處。
讓他們更加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求生存。
不要站高點俯視苦難,它們本就是人生的原貌,隻是沒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沒有成為那個帶有創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