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億歐網”,作者:劉慧瑩,編輯:郝秋慧,鉛筆道經授權釋出。
近年來,汽車出行産業正處于一場劇變之中,幾乎每一年都有跨越式的前進。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占比突破10%,雷射雷達首次搭載于量産車型,Robotaxi場景化落地營運正式開啟,各大車企紛紛釋出碳中和目标……
時間走進2022年,汽車出行産業還将迎來哪些新的變革?行業的風向又将往哪裡吹?誰又是最受資本市場青睐的掌上明珠
自動駕駛呈現“五化”趨勢發展
剛剛過去的2021年裡,自動駕駛成為名副其實的熱門賽道。
據億歐汽車《2021中國汽車出行産業投融資市場洞察研究報告(含榜單)》,自動駕駛賽道在汽車出行産業九大賽道中融資總事件數榜首,共發生102起融資事件,市場熱度最高,融資金額達407.4億元,産業逐漸向深水區發展。
自動駕駛的資本泡沫也許會破滅,但技術則會随着時間的發展去僞存真。
2022年,“自動駕駛”的熱度仍将繼續,但熱度的中心将會從以資本扶持、Demo扶持階段,大膽地向技術上車、量産落地進行轉移。
億歐汽車經過行業走訪與調研後認為,自動駕駛在2022年将會呈現“五化”趨勢發展:配套法規标準化、晶片加速自主化、場景精細化、量産常态化、競争業态清晰化。
在政策層面,配套法規呈标準化發展。随着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化發展,政策法規亟需先行,以宏觀的視角對自動駕駛發展業态進行方向性指引,并對該行業提供政策支援,提升法律規範程度,加速推進行業标準的制定。
在技術層面,晶片将加速自主化發展。缺芯已成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汽車産業不勝其擾,為了盡快擺脫卡脖子的缺芯困境,中國造芯企業将加速晶片的自主化研發,以更快的速度響應市場需求,并在産品應用層面加速算法更新,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穩定性支撐。
在場景層面,場景營運将更加精細化。自動駕駛在封閉場景中的營運已經邁入了發展普及階段,随着技術的疊代優化,自動駕駛将在更多細分場景中投入使用,提供特定場景下的專業服務。在不同專業的場景下,将孵化出具備強競争力的自動駕駛廠商。
在商業化層面,自動駕駛将正式步入量産常态化階段。2021年,新能源汽車實作了爆發式增長,自動駕駛日漸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标配技術,進一步規模化量産,推動自動駕駛車輛的上路,實作海量資料的收集,進而反哺技術實作更新。
在競争格局層面,自動駕駛的競争态勢将越來越清晰,呈現出典型的馬太效應。自動駕駛企業将形成第一梯隊陣營,并與主機廠強強聯合,以抱團發展的方式,實作生态共建,加速自動駕駛的技術普及。
摘除“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1年,汽車行業集體“缺芯”扼住了中國車企産能的喉嚨。未來,如何讓中國自動駕駛實作自我造血,摘除這把懸在中國車企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國科技公司正在蓄勢發力。
圖森未來創始人陳默是一個悲觀的積極行動者。在他眼中,盡管自動駕駛軟體在部分區域已經接近商業化量産,但供應鍊和硬體問題還遠不夠成熟。2022年,從傳感器、車本身到備援系統,都是自動駕駛公司需要着手解決的問題。
自動駕駛技術若要落地,軟硬體缺一不可。
如果隻提供軟體沒有域控制器,就很難做産品;如果隻給車廠提供算力,那麼對車廠便不是一體化的方案。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圖森未來等自動駕駛廠商都選擇了相似的“軟硬實力”兼備的技術發展路徑。
陳默直言:“衡量量産能力的關鍵,在于是否有車規級别的域控制器。”而在域控制器背後,是車規級别的晶片。
2022年,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全球頂級汽車智能晶片的“角鬥場”。自動駕駛“頭号玩家”特斯拉,從早期 "Mobileye 晶片 + 自研算法 "、"NVIDIA 晶片 + 自研算法 ",到最終選擇 " 自研晶片(FSD)+ 自研算法 ",特斯拉已經實作了“蘋果式”的突破。
世界範圍内,英偉達、谷歌等底層技術廠商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占據了先發優勢。為了不受到底層研發生态的掣肘,晶片廠商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近年來積極發力車載晶片領域。
2021年,黑芝麻智能推出INT8算力106TOPS、INT4算力高達196TOPS的高算力自動駕駛晶片;而地平線的單顆車規級晶片的AI算力,目前也最高可達128TOPS。
黑芝麻智能CMO楊宇欣告訴億歐汽車,自動駕駛的供應鍊體系尚未完全成熟,國内外企業同處于技術競賽的階段。國産晶片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專注自身的技術優勢,不斷去創新疊代,争取通過技術突破,實作車規級的性能。
包括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在内,許多深耕于自動駕駛的企業都在做高性能晶片的預研和高算力技術的儲備工作。
極目智能副總王述良指出,生态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目前汽車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的标準化軟體架構和安全相關的軟硬體開發流程始終處在國外的組織限制之下,大家遵循國際上堅持多年的規範,同時在培育自己的基礎軟體開發能力,意在投入更多資源替代國外的力量。
需要承認的是,自動駕駛尚處在行業早期發展階段,在向前挺進的過程中,技術、商業與安全是整個行業不得不兼顧的隐形枷鎖。
賺錢才是硬道理
“掙錢嘛,生意,不寒碜。”《讓子彈飛》中葛優的一句經典台詞,恐怕是創業者們的共同心聲。
能夠形成順暢的商業閉環,是創業者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畢竟有價無市是常态,太多擁有好産品、好技術的公司最終死于沒有實作商業化閉環。
億歐汽車認為,2022年,許多進入到創業中後期的自動駕駛企業将面向商業落地層面集中發力。
盡管各地的自動駕駛試點遍地開花,但從真實的試營運情況來看,自動駕駛尚處在“嘗鮮”的階段。
主線科技CEO張天雷告訴億歐汽車,企業需要通過真實場景下的燈塔項目和旗艦客戶,把創新應用推向市場,來證明企業能夠快速傳遞産品、實作穩定量産。
他對億歐汽車表示,Robotaxi在自動駕駛細分場景中技術難度最大,而無人重卡兼具剛需性、迫切性和實作的确定性。自動駕駛需要兼顧市場體量和應用成熟度,短期來看,或許無人重卡的可行性更高。
但在王述良看來,無論是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無人配送小車,還是特定場景下的低速自動駕駛,未來若想形成規模,必定要走通整個商業模式——要麼降低成本,要麼提高運作效率,當然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蘑菇車聯創始人兼CEO朱磊認為,自動駕駛的本質是無人化作業,即這個自動化和智能化的作業過程提升了安全性與生産力,創造了“降本增效”的價值。
場景之争難免,而2022年将會是細分場景逐漸商業化落地的一年。均勝電子副總裁郭繼舜認為,自動駕駛量産現階段的關鍵因素是如何擷取大量結構化的場景資訊,解決邊緣場景問題。
在他看來,目前進入量産開發深水區的自動駕駛,面對的已經不是研發問題,而是測試問題。誰能夠用盡可能短的時間、用盡可能低的成本、擷取大量準确的結構化資訊,誰就将會是智能駕駛領域的赢家。
結語
自動駕駛領域一直是令玩家們垂涎,卻分外難啃的“硬骨頭”。
從2018年的小浪花到2021年的大浪潮,自動駕駛領域的入局者經過多年沉澱,已經從野蠻生長的技術初創期,陸續進入産品落地階段。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商業化将是新事物從技術走向産業的試金石。2022年,中國自動駕駛的玩家們,已經走到了決戰之前的時刻。為了搶奪決戰的入場券,今年的自動駕駛行業,必定是短兵相接,厮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