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46歲藏族同胞擺脫13年頑疾

極目新聞記者 陳淩燕

通訊員 丁燕飛

“感謝醫生護士治好了我的病!紮西德勒!”1月20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46歲的藏族患者卓瑪(化名)為該科10名醫護獻上了潔白的哈達,以表感謝。出院前,卓瑪和妹妹還與醫護人員們跳起了藏族舞。

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46歲藏族同胞擺脫13年頑疾

面部抽搐13年,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

卓瑪來自西藏日喀則,在家鄉務農。2009年的一天,她感覺左眼皮突然跳動起來,1小時後,眼皮竟然越跳越快,接着,左側嘴角也開始抽動。從來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加上也沒疼痛感,卓瑪也就沒太在意。幾天過去,情況仍不見好轉,卓瑪這才去縣醫院就診。當地醫生給她開了藥,但并沒有讓卓瑪的症狀有明顯改善。

此後數年間,卓瑪四處求醫,做過針灸吃過藥,但病情一直加重。後來她隻要和人說話,就會不由自主地眨眼、歪嘴,就像在做怪相。面對旁人詫異的目光,卓瑪也越來越自卑,變得不敢跟人說話。

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46歲藏族同胞擺脫13年頑疾

去年年底,卓瑪從好友那打聽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外科熊南翔教授能治療這個病,于是重燃希望。今年1月8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從西藏飛抵武漢,入住中南醫院神經外科。

科主任陳勁草教授和熊南翔教授為她做了詳細檢查經檢查診斷,卓瑪患的是典型的面肌痙攣,保守治療無效,需要手術。

為更好溝通,護士們為她畫起藏文漫畫

卓瑪不會說漢語,随行的妹妹充當“翻譯”。一聽說需要手術,卓瑪表示“不願意”。

熊南翔教授體會到她對手術的不安感,于是為她細細解釋:醫生們會以顯微血管減壓術替代傳統的開顱術,這是一種微創手術,傷口很小不會影響美觀,恢複一般隻需一周時間。“我們研究發明了一種顱骨碎片成型器,術中打孔時鑽碎的骨頭碎片,可以重新‘塑形’,手術後再填充回去,最大限度地確定身體的完整性。”熊南翔教授說。

經過反複溝通,卓瑪和家人卸下了“包袱”。1月12日,熊南翔教授、戴璇醫生團隊為卓瑪成功實施了顯微血管減壓術,麻醉醒來,卓瑪驚喜地發現眼皮嘴角不跳了,她恢複了正常。

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46歲藏族同胞擺脫13年頑疾

手術成功了,但術後的恢複并不容易。為了更好溝通,病區李潔莉護士長團隊特地将康複手冊提煉出要點,花了一天的時間,手繪了10幅注意事項的漫畫,給卓瑪講解。“考慮到光是畫圖可能不是太到位,是以我們還加上了藏文注釋。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護士們查翻譯軟體和詞典得來的。”

看到護士們拿來的漫畫時,卓瑪的妹妹也忍不住感歎:“畫得真好!藏文寫得真漂亮!”

跨越3000多公裡來漢求醫,46歲藏族同胞擺脫13年頑疾

告别頑固病痛,她獻上哈達跳起藏族舞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精心護理治療,卓瑪感覺良好,面部抽搐消失了,沒有手術并發症,精神也不錯。

1月20日是她康複出院的日子。出院前,熊南翔教授帶領醫護團隊前來慰問,此時,溫馨的一幕在病房上演——卓瑪和妹妹将事前準備好的10條潔白的哈達一一獻給醫護人員,并連聲緻謝:“感謝你們的精心救治!”話音剛落,神經外科胡琴護士長、李潔莉護士長也拿出了科室精心挑選的禮物——一頂紫灰色羊毛帽,送給了卓瑪,說:“術後您一定要注意避免頭部受涼,西藏天氣寒冷,希望這頂羊毛帽帶給您溫暖。”護士長剛為卓瑪整理好帽檐,一段喜慶的音樂《吉祥如意》響起,醫護們如“快閃”般一同上前,跳起了藏族特色舞蹈。“紮西德勒!紮西德勒!”卓瑪和妹妹又驚又喜,笑着加入進來,醫患共舞,其樂融融。熊南翔教授說:“藏漢一家親,我們希望這次不光是以手術治好了她的病,同時以吉祥、歡快的藏族舞蹈,提振精氣神,傳遞給她重新擁抱美好生活的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