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藏地,有一門精彩絕倫的藝術,這就是唐卡。

唐卡,藏語意思是能攤開觀賞的布絹卷軸畫。

為藏族人民設計創造了這種藏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産物。

唐卡是一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它攜帶友善,不易損傷,易于懸挂,易于收藏,可随時随地觀賞膜拜,适應了高原遊牧不定的生活,交通極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環境。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最早出現的時代,是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藏族曆史史料裡,記載了松贊幹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班典拉姆”神像的傳說。班典拉姆也就是我們漢族俗稱的吉祥天女像,後來這幅唐卡被一位活佛作為核心藏班典拉姆神像腹内。

班典拉姆是藏傳佛教中八大護法神中唯一的女性護法神,是拉薩和大昭寺的護法神,也是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從這可以看出,唐卡在松贊幹布時期就已興起,但真正開始并大量采用這一形式大約在明朝。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的内容種類極為豐富,有佛像、菩薩像、神像、說法圖、示教人物、曆史人物、宗教寺院、教義、風俗、醫學、民間傳說、佛經故事、神話、寓言以及重大事件等。從整體來看,宗教特色濃厚,反映宗教内容的畫卷約占80%以上。

唐宋時期的古老唐卡儲存下來的不多見,在薩迦寺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推測可能是吐蕃時期的唐卡。同時代的在布達拉宮中儲存有三幅。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雖然受宗教題材的限制,内容多雷同,然而制作時,并不以一個模式為标準,同樣的題材,經過不同藝人的創作,無論從形式還是構圖都有所不同。

唐卡的構圖,必須以《造像度量經》中的要求為準則,嚴謹、勻稱、豐滿,以虛濟實,活潑多變,優美多姿,反映社會曆史生活習俗,以及天文曆法和藏醫藏藥等。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按底色,繪畫唐卡義分為彩色唐卡、金色唐卡、朱砂唐卡和黑色唐卡等幾種。繪畫唐卡的繪制通常在準備好畫框、畫布之後,一般都要經過打草圖、勾墨線、敷色、暈染,用色線再次勾線、暈染、上金、開眼等過程。線條和色彩的有機組合和奇妙變化是繪畫唐卡的主要技法。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金色唐卡和黑色唐卡别具一格,獨具特色,其特點是長于線條的運用,效果類似于白描。在這兩種形式中,底色通常為大面積的單色,即金色或黑色,而造型則全部用白色的線條勾勒而成,造型在底色和線條的對比之下格外醒目,具有三維立體空間效果。線條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令人歎為觀止。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繪制唐卡,工序複雜而考究。第一階段是開始備料。第一步,選布;第二步,上框;第三步,鋪底;第四步,打磨。一般唐卡以亞麻布或毛布為底色,絲綢的則為最珍貴。作畫之前,先用麻線穿緞底布的邊沿,将其繃撐在特别的木架上,再用動物腦和高原上的一種細白泥粉調和成糊狀物均勻塗底布,消除所有洞孔,抹勻後即用蚌片将糊狀物刮平磨亮,待底布完全幹燥後方可作畫。先用炭條起紋,繪制圖像之輪廓,一般是先裡後外,将中間主圖像畫成後再繪四周的附着部分。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第二階段是繪制:第一步,确定畫面中心點;第二步,起畫稿;第三步,勾黑線;第四步,着色(着色步聚:1、繪制唐卡采取重彩法和淡彩法;2、先着深色,後着淺色;3、先着衣服顔色,後着面部顔色):第五步,色複線;第六步,描金;第七步,書寫文字說明和編号碼。

繪制唐卡所用的顔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原料,再按比加上一些動物膠和牛膽汁。由于原料配方科學,加之藏區氣候幹燥,繪制的唐卡即使上百年也光豔明亮如新。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第三階段是裝襯:第一步,用綿緞鑲邊;第二步,為遮擋灰塵,保護唐卡畫心,在唐卡正面加一道遮幔;第三步,裝天杆;第四步,上畫芯。

第四階段是舉行開光儀式,方告唐卡正式啟用。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就質地而言,分為布、絹、紙幾種。彩繪顔料以金、銀、朱砂,雄黃等礦物顔料為主,植物顔料次之。一般唐卡為豎長方形,中央的畫面稱為“麥隆",畫面四周用彩緞拼成,其紅黃框稱為彩虹,是精靈之氣的象征。兩端加硬木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為了保護唐卡畫面常新不舊,通常用絲綢幔子覆寫,觀賞時揭開,幔子上有兩條等長的彩帶,藏語稱“隆南”。有些唐卡畫面以下中間部位鑲有稱為“通久”的紅色方形綢緞。長度一般為一米左右,寬六七十厘米,極小的僅有幾十厘米,無裝裱。最大的有五六十米,寬三四十米。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的結構一般可分三個部分:中央為本尊,亦即信徒所供養的對象,本尊的上方為空界,下方為地界,亦稱凡界。布局中有的以單幅表現一個主題,有的則以具有藏族特點的“之”字形拼成。大部分采用對稱手法,接近平面展開式,布局生動而不亂,每幅唐卡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單幅的,亦有幾幅聯成或幾十幅聯成的整套故事,如釋迦牟尼傳。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中還有另一種現象,即自然科學方面的注解圖,如布達拉宮收藏的天體運作圖,行星分别田有象征二十天宮的動物圖形均按各自的軌道有規律地運作。在羅布林卡收藏的有一套藏醫藥唐卡,共六十幾幅,包括醫學原理、人體結構、經絡穴位、醫療器械、各種藥物,這在世界醫藥史上也是罕見的。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在藏地,人們把唐卡畫師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

有一個名叫多巴紮西傑波的畫師,他的兩個弟子,一個叫勉拉頓珠,在15世紀中葉開創了勉唐畫派;一個叫欽則欽莫,開創了欽則畫派。除了這兩派,最有名的還有噶瑪嘎孜畫派,建立者一般被認為是活躍于16世紀下半葉的南喀紮西。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目前唐卡畫派主要有:

尼泊爾派:流行于11至13世紀。由松贊幹布迎請赤尊公主進藏,跟随公主的尼泊爾藝術家帶入西藏,有濃烈的尼泊爾極暖色調的特色,畫面中央的主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他協尊和眷屬菩薩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理,造型古樸簡單,身段比較單純拙樸,飾物沉重感很強。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齊崗派:創始人是雅堆·齊烏崗巴活佛,流行于13世紀的衛藏地區,該畫派吸收了尼泊爾畫派的畫風,是吐蕃藏傳密宗後弘期的分治時期的藝術,以憤怒相佛像為最大特色。身材矮小,頭部非常碩大。人物繪畫造型自然流暢。 裝飾比較缜密,筆觸細膩,主尊所占的畫面部分很大。周圍背景空間比較小。背景以紅、綠、藍三種顔色為主。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欽則派:創始人是貢嘎崗堆.欽則欽莫,流行于15世紀的中後期。畫面中出現了花青石綠、重彩工筆的内容,出現了青綠山水構圖的表達,雲端勾線的細膩,都是吸收了漢地明代山水風權的顯現。

噶赤派:噶瑪噶赤畫派的創始人是公元16世紀出生在雅堆的南咯紮西活佛,是吸收了大量的漢地風格的唐卡,也是當時的宮廷畫派。畫中人物完全沉浸于優雅、浪漫之中,人物比例完善,擁有美妙的藝術意境。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勉唐派:創始人是勉拉頓珠,是15世紀以後影響最大的唐卡繪畫流派。由于17世紀的曲英嘉措發明了唐卡繪畫中的度量經,用度量機關繪畫唐卡。以畫師自身的手指長度為比例,使得佛肖像出現了規制,适應當時對于大量佛像唐卡的需求供應。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唐卡的畫法采用單線平塗,成像莊嚴肅穆,體态勻稱,人物舞蹈形态活潑,婀娜多姿,形象栩栩如生。如果繪制的是曆史故事和風俗畫,則采用俯瞰式透視法,人物和建築物的背景以幾何結構描示,有強烈的裝飾性。 色調或濃烈、或典雅、或富麗、或清淡,筆法古樸、細膩。

每一幅唐卡,都是畫師的心性!

描金勾銀是唐卡的特殊技法,除常用細如發絲的線條勾勒外,還喜用局部整塊塗金等多種手法,使畫面顯得富麗堂皇、燦爛奪目。

畫唐卡前,畫師就得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靜下心思,把自己調整到最虔誠的心境裡。

每幅唐卡背後,展現的都是畫師的心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