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幕!34.5萬人次觀衆世紀壇欣賞“中國曆代繪畫大系”

作者:藝綻

曆時18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延伸而出的精美展覽,320件高清打樣、數字作品共同解讀的書香時光,近4個月先後迎接345248人次觀衆的駐足欣賞……5月19日,“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主題展——‘久久為功’品讀書畫中的中華文脈”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落下帷幕。從寒冬到初夏,該展覽不僅應觀衆所需延期近一個月,還出現了多次複看成為常态的獨特現象。人們共同以心賞畫,感受中華文脈的源遠流長。

落幕!34.5萬人次觀衆世紀壇欣賞“中國曆代繪畫大系”

坐着火車來看展

“6點起床,7點20到車站,繼而赴北京中華世紀壇,聽朱宏老師的‘品讀、心賞’書畫之約。”這是居住在天津的進階心理咨詢師王戈丹5月2日随手記下的日志。那天,已經是她第五次來中華世紀壇看“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主題展”。

“每看一次都有收獲。”王戈丹說,每次觀展都要停留數個小時。從對中國曆代繪畫大系的普及性了解,到了解策展理念中的“心賞”含義,再到聽志願者講解員朱宏分析《采薇圖》後開始鑽研《論語》,以及後來欣賞了再現蘭亭雅集的畫作後了解了農曆三月三背後所蘊含的農耕文化等等,伴随着看展次數增加,她仿佛獲得一把鑰匙,盡情吸收擴大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

沒有打卡式觀展的浮躁,沒有把手機鏡頭怼到展品前拍照的表面熱鬧,一個人或幾個人靜靜欣賞,是展廳裡的日常。距離展覽閉幕隻剩兩天時,世紀壇醫院的張醫生再次來觀展。“來了十幾次了,每次來都深受熏陶,我更願意稱為‘浸泡’。就好像制作腌鹹菜和做醬油,需要足夠多時間的浸泡和發酵,才能醞釀出那種味道。”張醫生說,展廳内、畫作前的一次次浸泡“豐盈了我的精神體驗”。她還注意到展簽上标注了許多作品如今被收藏在其他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中。“現在觀展就好像是在預習,等以後有機會可以到國外的藝術館看到這些真迹時,就不會錯過和它們的相遇。”她很期待。

落幕!34.5萬人次觀衆世紀壇欣賞“中國曆代繪畫大系”

曆代名畫中品書香

品畫、讀書,看似不相幹,在中國的文化傳承中卻緊密相連。來自索馬裡的國際學生陽光在4月23日第29個世界讀書日到來時,從展覽中獲得了啟迪。《稱書圖》前,他忍俊不禁,被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玩法”驚到了。“稱書,是在比較誰讀的書比較多嗎?很有意思。”不過陽光在笑過之後又想到,“丈量人生的尺度到底是什麼?讀的書更多,是不是人生也更豐富。”

“其實,‘閱讀’作為一種繪畫意象,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在畫像石、畫像磚上。随着科舉制度勃興,古代社會讀書氛圍日益濃厚,讀書主題繪畫創作進一步拓展,曆代畫家通過多元視角表達讀書人心懷天下、修齊治平的遠大志向,傾訴感悟生命、隐逸超然的天地情懷。”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策劃總監高敬說,走進“大系”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種,此次展覽呈現了貫穿古今的閱讀方式和古人讀書時的鮮活百态。畢竟,藝術滋養人生,閱讀改變世界,求索推動發展。

落幕!34.5萬人次觀衆世紀壇欣賞“中國曆代繪畫大系”

鏡中畫中感悟“二我”

學者們,從展出畫作中讀出的是更加深邃的思考。展廳内靜靜懸挂的《弘曆鑒古圖》一圖中,除了正在欣賞古玩的乾隆本人,屏風上還懸挂了一幅乾隆的畫像。“這是‘我’的形象和‘我’呈現給别人的形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甯說,畫中,一個是真實的“我”,一個在圖像裡的“我”。“就像如今的美圖秀秀,大家習慣在軟體中對自己形象的美化加工,希望自我展示的形象高于自我,這就涉及心理學中對自我的認識、接受和悅納。”

其實,此次展覽中展現“二我”的作品并非孤例。展覽中展出的晉代顧恺之《女史箴圖》高清打樣,也引發了丁甯的追問。“中國文化視覺系統裡的‘二我’圖像可以從宋代再向前推進三到四個世紀。圖中有一個梳妝的人,她在對鏡梳妝的時候,鏡子裡已經有了她的鏡像,這是一個非常雄辯的證據——中國在顧恺之時代或者唐代已經有了‘二我’的形象,個人和影像之間是可以分離的,卻具有等同的心理認同标志。”

展覽雖然落幕,但策展團隊和許多觀衆還意猶未盡,持續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高敬說,品味傳統讀書題材畫作,既可回望書香傳世的悠久文脈,感悟曆代先賢的心靈世界,更能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文脈密碼”通過藝術之境代代傳承,讓中華人文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