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落幕!34.5万人次观众世纪坛欣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作者:艺绽

历时18年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延伸而出的精美展览,320件高清打样、数字作品共同解读的书香时光,近4个月先后迎接345248人次观众的驻足欣赏……5月1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落下帷幕。从寒冬到初夏,该展览不仅应观众所需延期近一个月,还出现了多次复看成为常态的独特现象。人们共同以心赏画,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

落幕!34.5万人次观众世纪坛欣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坐着火车来看展

“6点起床,7点20到车站,继而赴北京中华世纪坛,听朱宏老师的‘品读、心赏’书画之约。”这是居住在天津的高级心理咨询师王戈丹5月2日随手记下的日志。那天,已经是她第五次来中华世纪坛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

“每看一次都有收获。”王戈丹说,每次观展都要停留数个小时。从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普及性了解,到理解策展理念中的“心赏”含义,再到听志愿者讲解员朱宏分析《采薇图》后开始钻研《论语》,以及后来欣赏了再现兰亭雅集的画作后了解了农历三月三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等等,伴随着看展次数增加,她仿佛获得一把钥匙,尽情吸收扩大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没有打卡式观展的浮躁,没有把手机镜头怼到展品前拍照的表面热闹,一个人或几个人静静欣赏,是展厅里的日常。距离展览闭幕只剩两天时,世纪坛医院的张医生再次来观展。“来了十几次了,每次来都深受熏陶,我更愿意称为‘浸泡’。就好像制作腌咸菜和做酱油,需要足够多时间的浸泡和发酵,才能酝酿出那种味道。”张医生说,展厅内、画作前的一次次浸泡“丰盈了我的精神体验”。她还注意到展签上标注了许多作品如今被收藏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中。“现在观展就好像是在预习,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到国外的艺术馆看到这些真迹时,就不会错过和它们的相遇。”她很期待。

落幕!34.5万人次观众世纪坛欣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历代名画中品书香

品画、读书,看似不相干,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却紧密相连。来自索马里的国际学生阳光在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时,从展览中获得了启迪。《称书图》前,他忍俊不禁,被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玩法”惊到了。“称书,是在比较谁读的书比较多吗?很有意思。”不过阳光在笑过之后又想到,“丈量人生的尺度到底是什么?读的书更多,是不是人生也更丰富。”

“其实,‘阅读’作为一种绘画意象,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随着科举制度勃兴,古代社会读书氛围日益浓厚,读书主题绘画创作进一步拓展,历代画家通过多维视角表达读书人心怀天下、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倾诉感悟生命、隐逸超然的天地情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总监高敬说,走进“大系”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种,此次展览呈现了贯穿古今的阅读方式和古人读书时的鲜活百态。毕竟,艺术滋养人生,阅读改变世界,求索推动发展。

落幕!34.5万人次观众世纪坛欣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镜中画中感悟“二我”

学者们,从展出画作中读出的是更加深邃的思考。展厅内静静悬挂的《弘历鉴古图》一图中,除了正在欣赏古玩的乾隆本人,屏风上还悬挂了一幅乾隆的画像。“这是‘我’的形象和‘我’呈现给别人的形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说,画中,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在图像里的“我”。“就像如今的美图秀秀,大家习惯在软件中对自己形象的美化加工,希望自我展示的形象高于自我,这就涉及心理学中对自我的认识、接受和悦纳。”

其实,此次展览中体现“二我”的作品并非孤例。展览中展出的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高清打样,也引发了丁宁的追问。“中国文化视觉系统里的‘二我’图像可以从宋代再向前推进三到四个世纪。图中有一个梳妆的人,她在对镜梳妆的时候,镜子里已经有了她的镜像,这是一个非常雄辩的证据——中国在顾恺之时代或者唐代已经有了‘二我’的形象,个人和影像之间是可以分离的,却具有等同的心理认同标志。”

展览虽然落幕,但策展团队和许多观众还意犹未尽,持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高敬说,品味传统读书题材画作,既可回望书香传世的悠久文脉,感悟历代先贤的心灵世界,更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文脉密码”通过艺术之境代代传承,让中华人文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