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46岁藏族同胞摆脱13年顽疾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丁燕飞

“感谢医生护士治好了我的病!扎西德勒!”1月20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46岁的藏族患者卓玛(化名)为该科10名医护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以表感谢。出院前,卓玛和妹妹还与医护人员们跳起了藏族舞。

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46岁藏族同胞摆脱13年顽疾

面部抽搐13年,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

卓玛来自西藏日喀则,在家乡务农。2009年的一天,她感觉左眼皮突然跳动起来,1小时后,眼皮竟然越跳越快,接着,左侧嘴角也开始抽动。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加上也没疼痛感,卓玛也就没太在意。几天过去,情况仍不见好转,卓玛这才去县医院就诊。当地医生给她开了药,但并没有让卓玛的症状有明显改善。

此后数年间,卓玛四处求医,做过针灸吃过药,但病情一直加重。后来她只要和人说话,就会不由自主地眨眼、歪嘴,就像在做怪相。面对旁人诧异的目光,卓玛也越来越自卑,变得不敢跟人说话。

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46岁藏族同胞摆脱13年顽疾

去年年底,卓玛从好友那打听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熊南翔教授能治疗这个病,于是重燃希望。今年1月8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从西藏飞抵武汉,入住中南医院神经外科。

科主任陈劲草教授和熊南翔教授为她做了详细检查经检查诊断,卓玛患的是典型的面肌痉挛,保守治疗无效,需要手术。

为更好沟通,护士们为她画起藏文漫画

卓玛不会说汉语,随行的妹妹充当“翻译”。一听说需要手术,卓玛表示“不愿意”。

熊南翔教授体会到她对手术的不安感,于是为她细细解释:医生们会以显微血管减压术替代传统的开颅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伤口很小不会影响美观,恢复一般只需一周时间。“我们研究发明了一种颅骨碎片成型器,术中打孔时钻碎的骨头碎片,可以重新‘塑形’,手术后再填充回去,最大限度地确保身体的完整性。”熊南翔教授说。

经过反复沟通,卓玛和家人卸下了“包袱”。1月12日,熊南翔教授、戴璇医生团队为卓玛成功实施了显微血管减压术,麻醉醒来,卓玛惊喜地发现眼皮嘴角不跳了,她恢复了正常。

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46岁藏族同胞摆脱13年顽疾

手术成功了,但术后的恢复并不容易。为了更好沟通,病区李洁莉护士长团队特地将康复手册提炼出要点,花了一天的时间,手绘了10幅注意事项的漫画,给卓玛讲解。“考虑到光是画图可能不是太到位,所以我们还加上了藏文注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护士们查翻译软件和词典得来的。”

看到护士们拿来的漫画时,卓玛的妹妹也忍不住感叹:“画得真好!藏文写得真漂亮!”

跨越3000多公里来汉求医,46岁藏族同胞摆脱13年顽疾

告别顽固病痛,她献上哈达跳起藏族舞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精心护理治疗,卓玛感觉良好,面部抽搐消失了,没有手术并发症,精神也不错。

1月20日是她康复出院的日子。出院前,熊南翔教授带领医护团队前来慰问,此时,温馨的一幕在病房上演——卓玛和妹妹将事前准备好的10条洁白的哈达一一献给医护人员,并连声致谢:“感谢你们的精心救治!”话音刚落,神经外科胡琴护士长、李洁莉护士长也拿出了科室精心挑选的礼物——一顶紫灰色羊毛帽,送给了卓玛,说:“术后您一定要注意避免头部受凉,西藏天气寒冷,希望这顶羊毛帽带给您温暖。”护士长刚为卓玛整理好帽檐,一段喜庆的音乐《吉祥如意》响起,医护们如“快闪”般一同上前,跳起了藏族特色舞蹈。“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卓玛和妹妹又惊又喜,笑着加入进来,医患共舞,其乐融融。熊南翔教授说:“藏汉一家亲,我们希望这次不光是以手术治好了她的病,同时以吉祥、欢快的藏族舞蹈,提振精气神,传递给她重新拥抱美好生活的信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