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核酸報告背後的“疾控24小時”

作者:光明網

新華社天津1月20日電(記者劉惟真)核酸采樣緊鑼密鼓,檢測實驗快馬加鞭……面對來勢洶洶的奧密克戎,天津市部分重點地區已開展了多輪核酸篩查工作。

“大篩”的底氣從哪裡來?快速更新的核酸檢測報告背後,有這樣一群24小時檢驗樣本的“幕後英雄”。

1月8日淩晨,天津市津南醫院報告兩名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初篩陽性後,天津市津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快速響應,立即開展相關處置工作。接到通知後,16名檢驗人員立即到崗,對初篩陽性的樣本進行複核确認。

很快,一批批樣本被接連送進了實驗室——十天來,微生物檢驗科的16位“戰士”與中國疾控中心、天津市疾控中心的數位專家24小時“兩班倒”,始終堅守在檢驗檢測工作一線。

從拿到樣本到得出結果,檢驗的流程精細複雜,一套實驗下來往往要花費七八個小時。

“我們的工作就像是‘拿着放大鏡找病原’,實驗室是戰‘疫’的陣地,實驗器材就是我們的‘武器’。”天津市津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科主任劉堅齡說,“樣本送到後,我們要先将咽拭子上的口腔上皮細胞震蕩到儲存液中,提取核酸并通過PCR儀進行擴增,進行擴增曲線分析并複核确認後,才能得出結果。”

劉堅齡說,檢驗人員檢測單一樣本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左右,然而如果樣本數量大幅增加,在保證明驗準确的同時,還必須要花費大量時間核對樣本資訊、避免結果被“張冠李戴”,實驗時間也會随之增長。

奧密克戎的傳播速度明顯加快,檢驗陣地的“戰士們”必須分秒必争、與病毒“賽跑”。然而,每天都有數十批樣本源源不斷地被送來,激增的樣本量成了擺在檢驗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優化檢驗流程、樣本分批檢測、重新調配分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團隊成員集思廣益,琢磨出了不少辦法。“我們去年全年一共檢測了3萬多份樣本,而從8日到17日這十天裡,我們就已經檢測了2萬多份。”劉堅齡說。

由于實驗室防控要求嚴格、不得随便進出,開始實驗後,檢驗人員常常要不吃不喝,在憋悶的防護服内連續工作數個小時。“錯過飯點和休息時間是常事,大家有時隻能在換班期間睡上兩三個小時。”劉堅齡說。

檢測要快,要準,更要安全。作為天津市内檢驗檢測機構的“排頭兵”之一,天津市津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着“大篩”陽性樣本複核及隔離點被隔離人員、封管區内高風險人群的樣本檢驗工作,與看不見的病毒僅僅“一步之遙”。

“在做好檢驗工作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意自我防護、環境消毒與生物安全,杜絕人員感染,嚴防實驗污染和外部環境污染。”劉堅齡說,“結果出得快一些,患者就能盡早得到醫治,傳染源就能盡早得到控制,傳播途徑就能盡早被阻斷。”

有的是帶病沖上一線的老黨員,有的是上有父母、下有“兩孩”的年輕母親……在“晝夜兼程”的巨大壓力面前,檢驗人員築起了堅強可靠的防疫戰線。

“在流調、采樣、轉運、消殺等各個環節中,檢驗檢測是最後一步,發揮着‘一錘定音’的重要作用。稍有失誤,整個流行病學的調查方向和管控的準确性都會受到影響,絕對容不得一絲馬虎。”劉堅齡說,“疫情目前,我們一定會盡自己所能,保證大家的生命安全與社會穩定。”

夜已深,實驗室裡依然燈火通明。

來源: 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