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莊 滿是甜香
在“天堂”杭州的西南,有座名為白馬的小山村。

雖隸屬杭州,但小村卻少些江南的婉約。
連綿的群山圍合着小小的村莊,村裡人家晾曬着滿院的地瓜幹,空氣裡都是甜香的味道。
地瓜是白馬人主要的經濟來源,這裡家家戶戶種地瓜,種植面積有600多畝,年産量高達400多萬斤。
每到豐收時節,農戶家的院子裡地瓜堆成小山,田間地頭上,滿是刨地瓜的人群。
依靠着小小的地瓜,山坳裡的白馬村人,過上了家家住樓房,戶戶有汽車的好日子。
一季地瓜半年糧
白馬村種植地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
那時,中國人口急劇增長,畝産僅300多斤的南方水稻,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
而地瓜的畝産量可達3000斤,種植地瓜可以極大緩解糧食危機。
從那時起,白馬村開始了種植地瓜的曆史。
白馬這地兒,十分适合地瓜的種植。沙土伴黃土的土質,千島湖源頭水的滋養,再加上五六度的晝夜溫差。
一系列環境優勢的加持,讓這裡産出的地瓜倍兒甜,含糖量高達27.7%,是别處的地瓜難以達到的甜度。
俗話說,“一季地瓜半年糧”,地瓜不僅可以果腹,吃不完的還可以做成可以長時間儲存的地瓜幹。
自此,白馬村人再也不用忍饑挨餓。
群峰莽莽路難行,十家農戶九家貧
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處在山坳坳裡,環境閉塞,交通不便,阻礙了白馬村的發展。
“群峰莽莽路難行,十家農戶九家貧。”20世紀60年代時,白馬村隻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山路。
這條崎岖的山路,連牛馬車都無法通行。人們去一趟縣城需要起早摸黑,走上一天一夜才能到達。
直到1963年,淳安縣政府決定打通一條從山外通往白馬村的公路。
然而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沒有現代化機械,修路之難,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公路要經過一條小河,修建橋基先得清理幹淨河底的淤泥。
那時正是數九寒天,但村裡人沒有半點猶豫,争先跳進冰冷的河水清淤。
河水刺骨,不能泡太長時間,大家就買來白酒,喝上一二兩,提高一下體溫,下水幹上一小時,再換一撥人下去繼續幹。
經過四年零九個月的時間,白馬村人終于修通了一條總長17.79公裡的盤山公路。從此,山貨出得去,客商進得來,層層大山再也不能阻擋白馬人的腳步。
不是所有的地瓜,都适合做地瓜幹
公路修通以後,為了富起來,白馬村人進行了很多探索,賣過毛竹,搞過油茶,但都沒發展起來。
最後,他們還是回歸到那片,曾經給他們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地瓜田。
但地瓜已然賣不上價錢,白馬村人就把地瓜加工成地瓜幹再賣。
做地瓜幹,白馬村人是專業的,曬制方法都是傳承了上百年的老手藝,平常孩子的零嘴,都是這樣做出來的。
然而,到市場上,卻碰了壁。
他們一開始使用的品種,做出來的蕃薯幹口感一般,不受歡迎。後來換了品種,口感上來了,但顔色太深,賣相不好,也沒啥市場。
不受認可不要緊,白馬村人就一遍又一遍地試,最後終于找到了适合做地瓜幹的品種,将地瓜幹也賣到了縣城。
地瓜幹的品牌之路
地瓜幹賣出去了,白馬村人的緻富之路又往前走了一步,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賣不出好價錢。
2017年,在外工作的朱志建回到家鄉創業,打算将白馬的地瓜做成産業。
當時市場上的地瓜幹已經賣到十五元一斤,白馬村出産的地瓜幹卻隻能賣七八元一斤。
都是地瓜幹,白馬的口感也不差,賣相也挺好,怎麼就賣不上價錢呢。
原來白馬村地瓜幹大多是農戶自家制作,衛生得不到保障,而且沒有品牌,是以在市場上寸步難行。
為此,鎮政府幫忙申請了“楓樹嶺白馬”的商标,浙江和附近省份隻要一有農博會、農展會,也都讓白馬村人去參加。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經營品牌,村民們不僅購買了現代化的烘幹裝置,還一起制定了标準化的工藝流程和産品标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白馬地瓜幹漸漸有了名氣,不僅銷路打開了,價格也大幅度提高。
如今,随着旅遊業的興起和公路的開通,這座大山裡的小村莊與外界連接配接得更加緊密。每年從白馬村賣出的地瓜幹超過60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6000多元。
小小地瓜,就這樣做成了大産業。
今晚20:00,走進深山坳裡白馬村,看小小地瓜如何鋪就小山村的緻富路。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系列
播出内容:《白馬村——深山坳裡地瓜香》
播出時間:2022年1月20日(周四)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