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個視訊,視訊中,小提琴大師Zander正在給一位亞裔小女孩上指導課。一堂課下來,孩子的動作慢慢舒展開來。

但無論Zander怎麼引導,孩子的臉上始終看不見笑容。
視訊最後,Zander找到了坐在台下的母親,接連問了她幾個問題:
“您認為您的女兒漂亮嗎”
“您覺得她的琴拉得好嗎”
女孩的媽媽對這些問題,統統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接下來的一幕,是這個視訊最意味深長的一部分。Zander對女孩母親坦言道:
“我很擔心,目前孩子很難微笑,我看到您的焦慮正在她身上蔓延。父母唯一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快樂地蹦蹦跳。今天這堂課真正的轉變不在孩子,而是在您身上……”
這是給女孩母親的一課,也是給所有家長的一課。
養育孩子這條路上,有5座山父母繞不過:
很多人說,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正如文章開頭的那個視訊裡,Zander對女孩母親說的那段話 :
“你擔心孩子練習不夠,然後他們進不了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然後他們就死了。”
短短一語看似戲谑,實則折射了當下,很多父母心裡的焦灼狀态。
其實大部分焦慮,都來自于渴望太多,而專注的太少。
當你凝望着孩子清澈的眼睛,當你看到孩子此刻臉上的笑容,當你感受到此時灑在你身上的陽光,當你用心于目前的陪伴,當你專注于眼前,你會發現:為人父母,其實是這世上,最有幸福感的“職業”。
交心是一門溝通藝術,是最有溫度的管教。
蘇格拉底說過:“自然賦予我們一張嘴,兩隻耳朵,就是讓我們少說多聽。”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開口前把自己放進大腦,把孩子放進心裡。
有人說:“傾聽的力量,等同于一個愛的擁抱。”
童年時的交心,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源泉,想要跟孩子交心,首先從傾聽開始。
前幾天“魏永康逝世”,成了全網熱搜詞。被稱作“神童”的他2歲識千字,17歲成中科院研究所學生,20歲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遭學校勸退,38歲因病去世,他的一生彷佛被按下了加速鍵。
他的母親曾抱憾自己的普通,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除了學習之外,其餘一切都不讓魏永康碰。
以至于成年後的他,熱了不知道脫衣,吃飯需要人喂,起床需要人叫,甚至連考試和畢業論文,都需要别人跟在後面提醒。
魏永康最大的不幸,是太過依賴别人,是活成父母的附庸,是全然沒有自己。
讓孩子成年又成人,是父母的必修課,讓孩子自立又自由,是父母最高境界的養育。
《孩子,你慢慢來》裡有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兒。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教育慢一點,才能辨清腳下的路,才會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和節奏中,漸入佳境。
“歲月本長,忙者自促”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聰明的父母從不急于求成,而是放慢自己,并允許孩子慢慢來。
父母與孩子一世,最終指向兩個字——分離。當孩子飛得越來越高的時候,也意味着與我們一點點分離。
當我們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着自己吃飯;當我們退出浴室,孩子才能學着自己洗澡;當我們退出書桌,孩子才能自主學習……
我們的每一次退出,孩子便更接近獨立。
成長沒有捷徑,被抱着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走路。
适時退出,是父母最後的體面,也是對孩子最“計深遠”的養育。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我們見證了一個生命的成長,我們擁有“爸爸、媽媽”這一最溫暖的稱謂。
孩子從來不歸屬于我們,人生如陌上,我們指引他們學會行走,他們也讓我們鮮花遍布。父母和孩子,其實是一場雙向成全。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一路拾級而上,有的山必須繞開,有的山得迎難而上,而那些繞不過的山,終會修成腳下萬丈光芒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