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越逼越差,好的教育都會滿足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

最近,有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博士畢業的父親,經常向剛上國小的一對兒女教中學以及大學的知識。其中包含文言文和高等數學,父親每天逼他們學習到深夜。隻要孩子讓他不滿意,他就會對孩子進行辱罵和毆打。妻子多次勸說,無奈之下向法院申請了人身保護令。

孩子越逼越差,好的教育都會滿足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

消息一出,很多網友都在譴責這位父親:這位爸爸太虛榮了,太以自我為中心了,這樣會給孩子留下莫大的陰影,以後是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很難說;很多父母永遠不知道“雞娃”不如“雞自己”;“卷”在了起跑線有什麼用,把孩子逼瘋了反而适得其反…是啊!父親這樣做,想必也是不想讓孩子落後于人,但是“違背”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反而會物極必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在幼兒時期,要發展孩子的智慧,關鍵是讓孩子從玩樂中學習,孩子在不斷地選擇探索中成長。但是,很多的父母就擅長逼孩子,從孩子三四歲開始花大量的時間讓他“學東西”。甚至認為“隻要不讓孩子玩,就是赢在起點”,是以壓縮孩子的娛樂和睡覺的時間,“推”着孩子往前走。在父母看來,越勤奮的孩子未來越優秀。殊不知,這種“雞血式的勤奮”,反而更容易将孩子養廢。

01

用時間衡量的“勤奮”,隻會壓垮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到了一件事。她在和女兒聊天時說:“你們這代人比我們厲害,每天可以學很多東西。”女兒的回答很紮心:“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七點十分要坐到五點半,晚上寫作業還要寫到十一點半,連周末的時間都被你們占據了,并且這不是一天,而是十二年。”一句話道出了無數孩子的心酸。“不能輸在起跑線”這句話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印在了身上。很多父母秉着“不能輸”的精神,卯足了勁地逼着孩子努力。《中國青年研究》的資料顯示:00後孩子上課外班的大幅度增長,課外補習是90後的三倍。每周課外的學習時間長達17個小時,位列世界第一。父母為了孩子,總會以“現在不努力,以後會後悔”為借口将孩子逼到“極緻勤奮”的地步,讓孩子像個小馬達一樣不停地轉動。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慢慢被壓垮的。微網誌上曾出現過這樣一條新聞。

孩子越逼越差,好的教育都會滿足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

這個男孩原本是個學霸,但有一對強勢的父母。考試考了99.5分,就被父親批評“怎麼才99.5分,還有0.5分被你吃了?”媽媽每天都會給他布置很多課外作業,每天完成任務都到深夜了。他每天不停地做着複習、預習、練習題,生活都被學習占滿。而他也成功地被父母逼出了問題。有一天媽媽讓他背書時,他突然倒地,還抽搐不止。這種狀況在每一次媽媽提到作業時就會發生一次,嚴重時直接暈倒。後來,男孩的症狀被診斷為“分離性障礙”(俗稱“癔症”)。“想讓孩子優秀,逼他使勁勤奮就好了”這句話是教育最大的謊言。無法在品質上取勝的努力,隻會讓孩子裹挾着父母的焦慮前行。它的危害最終會以最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02

父母越焦慮,越容易滋生孩子的“惰性”

知乎上有一位女士說“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她上高中的兒子,前一段時間很逆反,不僅不願意去上學,還整天沉迷于網絡遊戲。孩子的問題,都是有迹可循的。這位女士說她非常強勢。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她就把兒子當成高三的來抓,經常逼迫他做聽寫練習到深夜。寫作業時,她都會拿着闆凳坐在書桌旁看着,隻要有一點錯誤,就會對兒子嚴厲訓斥。有好幾次兒子考試沒考好,她不僅嚴厲訓斥,還将電話打到班主任那裡,要求老師給他布置額外的任務。慢慢地兒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剛開始是不肯寫作業,後來變成了不願上學,不管她怎麼勸說或是威逼利誘,就是不想學習。當一個孩子受到外界的監管越多,逆反心理就越嚴重。一位心理老師曾說:“15歲前的孩子,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感受。”感受力是開啟孩子内驅力的開關。但是在教育中,很多父母都在用“你必須聽我的”的方式逼孩子。就是這些讓孩子反感的方式,毀掉了孩子的内驅力,孩子後勁沒了,就會出現應付、懶惰、抗拒、厭學的心理。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的長期逼迫,會給孩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我不被信任,是個沒用的人”。當孩子有這樣的認知,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積極的能量會轉化為消極的惰性。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即使父母花十倍的精力,也難有三分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喚醒孩子的自律》一書中說:那些懂得自控的年輕人,往往有着一定的自由,因為他們有機會去為自己去做選擇和決定。父母“違背”了孩子獨立的原則,摧毀孩子内驅力的同時,惰性是以而生。

03

好的教育,都始于“看見”

在《中國少年故事》中,一個十歲的男孩每周都會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有程式設計、書法、擊劍、鼓樂…他每次都學得特别開心。後來,從父母口中才了解到,這些興趣班都是男孩所喜歡的,是以孩子一直堅持在學。

孩子越逼越差,好的教育都會滿足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

媽媽對男孩說:爸爸媽媽希望在未來,你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做一個即使身處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每個孩子的生命中都有一股原始的動力,它源自于父母的“看見”。它包含着父母的尊重、支援和信任,用父母的愛轉化為孩子的内驅力,讓他有一種“因為我想做而去行動”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曾提出過“自我決定的理論”,認為人要有積極的機體,需要滿足這三種需求:

自主感:我能選擇我想做的事;

勝任感:我相信我自己能做到;

歸屬感:我有信任的人關心和支援,并能彼此分享。

隻有滿足了孩子這三種感覺,大腦才會維持動力。

1)父母要“看見”孩子的需求,給他勝任感

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曾指出:人類有勝任的基本需求,即相信自己能有效應對環境的需要。要讓孩子有“想要做一件事”的決心,父母就要給他尊重感,讓他有“我并不比别人差”的積極心态,才願意去做一件事。紀錄片《零零後》中,男孩池亦洋是父母眼中的“熊孩子”,但他熱衷于打橄榄球。父母當時決定支援他,就把他送到專業球隊訓練。後來池亦洋主動提出去美國學習橄榄球,父母就一邊陪他訓練,一邊學習英語。在父母支援下,池亦洋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競選國家隊,成了一名優秀的運動員。

孩子越逼越差,好的教育都會滿足孩子的勝任感、自主感、歸屬感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内心追求的東西,父母的支援和信任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我相信你能行”的信念。這樣的狀态會不斷激勵孩子的能力。

2)讓孩子“掌控”自己,給他自主感

美國心理學家利克·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論認為:孩子需要發展自主感,如果沒有發展好,就會否定自我,進而産生自我懷疑。簡而言之,就是父母要嘗試着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才能培養他的自律性。去年,一個叫王檸允的女孩因為中考成績6科滿分而羨慕了很多父母。談到他的教育方式,他的父母很另類。父母從未給她報任何輔導班,更多的時候都是自己安排她的學習和生活,父母給了她足夠的選擇權。擁有“掌控權”的王檸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是以很會管理自己的時間。越禁止,孩子越想要。隻有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他才會有激情去選擇“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懂得在取舍中擺正自己的位置。

3)建立情感聯接,讓孩子有歸屬感

對孩子來說,歸屬感不僅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情感,也是培養孩子“夫妻的能力”的重要因素。這就意味着父母要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援,讓孩子有被接納的感覺,他才能找到安全感。曾經有一個叫趙啟琛的男孩,高一時成績在班上是墊底的。卻在聯考時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談到他的逆轉,他說:媽媽從來不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在我迷茫時,他總是不斷的鼓勵我、支援我,給我擁抱。父母的支援和肯定、鼓勵和信任,這些是給孩子最好的歸屬感。它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我做什麼,父母永遠都在我身後”。歸屬感的三個關鍵因素:足夠的尊重、足夠的陪伴、足夠愛的表達。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孩子才能在愛的流動中感受滿滿的幸福。

04

好的教育不是給孩子注滿一桶水,

而是點燃他内心的一把火,讓它開啟孩子的内驅力

它需要解放孩子的雙手、頭腦,讓孩子用充分自由的生活去填滿未來,而不是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教育,就是要在時間和空間,給孩子留白。就像作家陳丹青所說:教育的最目的,是要把人的創作力量誘導出來,将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父母要用未來的眼光對當下斷舍離,為孩子提供價值;與孩子“同頻共振”,用智慧治愈孩子的未來;建構對孩子的信任,為孩子尋找生命的光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