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大智慧: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2

作者:大蓄書院

先回答幾個問題。

上一篇文章評論區有人贊,有人疑,還有人懷疑我着魔。。。。

對這兩個主要問題說明如下。

1,明心見性自己不能說。

有這樣想法的人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是誰印證的? 他不自己說就他那些徒弟能知道麼?

2,明心見性很簡單。

這個隻能是說起來很簡單,100萬個人讀經書,能有一個見性就不錯了。

3,明心見性可以讀懂《法華經》。

錯。 明心見性隻是一個分界線。

沒明心見性肯定讀不懂《法華經》,明心見性了保證不了必然讀懂《法華經》。

對我來說,心可入聖境,身仍在凡塵。

見惑已斷,思惑未了。

4,關于《老子略釋》。

如果你沒讀過10遍以上《道德經》,先不要看我這書,你看不出來哪裡好。

先把市面上流行的解老作品、尤其是網紅教授的作品讀幾遍,再看《老子略釋》。

如果你讀過3本以上的解讀《道德經》的作品,再翻一下《老子略釋》,你才知道它好在哪裡。

當然,如果你還能挑出幾個不太明顯的問題出來,那你就是高手了。

《道德經》大智慧: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2

我從前追求明心見性了嗎?

沒有。

非常明确。

追求什麼,首先你得先明白怎麼定義它。或者現實生活中有同類。

不論是相當上市公司董事長,還是想當市長,相當教授,還是相當聖人。都有定義。

王陽明想當聖人,他當時也隻能是有個相對模糊的感覺而已,随着他的閱曆增加,他才視孔子為聖人。

我隻是喜歡讀哲學而已。讀了很多哲學書,讀得不深,但發現西方哲學都不究竟。

這裡要插一句話,西方哲學家休谟的思想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不究竟是西方哲學的必然。

這是由西哲的行文方式決定的。

西哲不究竟那就讀中哲。

中哲也讀了若幹,但肯定不算學富五車。

讀《周易》50遍,好,真好。但是深,真深。了解過邵雍讀《周易》的方法之後,我恐怕活不到見底的那一天,是以就放棄了。

讀《傳習錄》若幹遍,覺得好。

讀《壇經》兩遍,覺得好。

但究竟它好在哪裡,說不上來。

讀《金剛經》若幹遍,感覺玄,但也有意思。

再後來,2012年,遇到了王蒙的《老子的幫助》。

《道德經》大智慧: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2

然後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我非常欣賞王蒙先生。

讀他的《老子的幫助》時我感覺不錯,但是也覺得不究竟。但對《道德經》産生了感覺,于是就不停地買,不停地讀。

我是真真切切體會到如何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再如何把書讀沒的感覺。

某一刻,豁然開朗。

明心見性對于我來說,也隻是說是興趣使然,在此之前我從來也沒有想過明心見性和自己能關聯上。

其實王陽明他也沒追求明心見性,到他那個時代,他周邊的人沒有明心見性之人,他自己當然也不知道明心見性是啥意思。

他隻不過想當聖人,但是怎麼才能當上聖人,他也不知道。

不知道歸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聖人的基本要求,是以他就走在了成聖的路上。

到了龍場,他的修行就顯示出來了。

半夜裡睡不着覺,經常想着“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某一日忽悟《大學》格物至知之旨。

具體的細節他沒說,因為他也是似醒非醒之時悟的。

《道德經》大智慧: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2

三個準備

1,人生閱曆。

沒有人生閱曆或者人生閱曆比較淺而能悟的人,非常少。慧能算是一個。

禅宗三祖僧粲的開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14歲開悟,一個是40餘歲開悟,我更相信第二個。

2,文史常識。

通過研究《道德經》而明心見性,要有文史常識。

我在《老子略釋》的第76章講了為什麼王弼、河上公、嚴遵、唐玄宗,以及憨山大師,對兵強則不勝的誤解。

如果沒有基本的文史常識,對用兵之道的了解就會陷入誤區。

3,熟讀經書。

如果沒有人點撥而靠自己悟的人,必須熟讀一本經書。

但也不能亂讀。

比如你熟讀《心經》1萬遍,估計開悟也挺難。

《金剛經》也一樣,不适合一般人讀,因為那裡反反複複就幾個話頭。

有些話頭根本參不透,如果把時間放在根本參不透的地方,那就會很麻煩。

王陽明格竹子就是方法不對,是以病了也沒用。

熟讀一本經書,不是說你讀得熟了就能感動神仙。而是你讀熟了以後要參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怎麼找到那個性?

聖人為什麼要這麼說?

我個人認為比較适合多數中國人通過自修參悟的有兩本書,一本是《道德經》,一本是《壇經》。

這兩本經書的話頭太多。

話頭就是命題。

《道德經》開篇第1章就4個大話頭。

《壇經》有一篇講案例的,每一個案例都是一個大話頭。

參話頭就是敲雞蛋。

參透一句就會出一個小縫兒。—— 隻不過我們當時沒感覺。

時間長了,雞蛋就裂了。

《道德經》大智慧: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2

馬虎眼

以上三個準備要準備到什麼程度才算OK?

這個問題我也隻能打馬虎眼了:

因人而異。

2013年,我已經大學大學畢業13年,碩士畢業6年,創業失敗2次,娶妻生女。

大學畢業以後每年讀50本書,13年讀了650本。

本來就是文科生,是以對于基本的常識還懂一些。

有人問我都讀了什麼書?

這是個好問題。

下一篇給大家分享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

世界并不是豐富多彩的,但我們用豐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鴻飛

本名王道,字得一,自号早服居士

吉林人,畢業于清華大學

大蓄書院國學講師,代表作《老子略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