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甲午戰争的的失敗殘局總要有人來收拾,但誰都清楚赴日談判不管談成談不成作為戰敗國家,最終割地賠款必是少不了。這個時候自然誰都不願當罪人,慈禧以身體不适為由開始靜養,光緒派了兩個特使去日本,伊藤博文根本不買賬,明确指出就跟兩個人談,一個是恭親王奕?另一個是李鴻章,奕?是皇家的人,如果去談判一方面有失體統,因為日本派出的代表是伊藤博文,他是日本的首相并非日本皇族,另一方面奕?如果背了罵名就相當于皇家背了罵名,這對剛剛戰敗的清廷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李鴻章就成了這場談判清廷唯一的人選,李鴻章知道推脫不過,隻能接受,但是他絕不想自己承擔這個罵名,因為甲午戰争的失敗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這要說到李鴻章的職務,李鴻章雖然的聽上去官挺大,但他并不是軍機大臣也就是說并非核心決策者。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在核心決策者當中,最讓李鴻章火大的就是戶部尚書翁同龢,這個人是晚清清流黨的代表人物,處處跟李鴻章過不去,一方面是李鴻章屬于慈溪一派,另一方面李鴻章在外大搞北洋水師,他們認為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私人部隊,如果發展的過于壯大,李鴻章很可能擁兵自重危及朝廷,而作為戶部尚書翁同龢管的是錢。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李鴻章要發展軍隊沒錢是肯定不行的,但是翁同龢就是以各種理由不給李鴻章錢,導緻北洋水師裝備更新緩慢,可想而知李鴻章得有多恨他,不過這次談判翁同龢卻和李鴻章站到了一邊,李鴻章表明自己談判賠錢可以割地不行,翁同龢當即表示全力支援李鴻章,隻要不割地多賠點錢自己會想辦法籌措,李鴻章一聽火更大了,我跟你要錢擴充軍備你就沒錢,現在賠錢你這麼大方,于是就要拉上翁同龢一塊去談判,翁同龢老奸巨猾,立即就跟光緒說自己沒辦過洋務,這種場合自己就是生瓜蛋子一個,肯定不适合,最終躲過一劫。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李鴻章隻能獨自去了日本,這個時候很多人才意識到,堂堂大清朝的北洋大臣,竟然是第一次出國。這場談判的形勢十分複雜,當時東亞的局面是西方列強橫行,他們支援誰同情誰,誰就占據主動,也就是說日寇即便在這場戰争中已經占據絕對優勢,也并不代表在談判中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提要求,伊藤博文等人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是以在談判之初,日寇非常強硬,他們很清楚想要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須要有更大的勝利,并且日寇方面也已經做了計劃,打算在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一次決戰。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就在談判停滞的時候,李鴻章竟然遭遇了刺殺,不過還好李鴻章沒有生命危險,但這件事讓日本方面立刻緊張了起來,談判代表遭遇刺殺,這是嚴重違反國際公理的行為,如果清廷利用這一點,很可能會招來西方列強的幹涉,日寇一方面對李鴻章進行最嚴密的保護和最好的治療以及各種賠禮道歉和安撫,另一方面打算認真坐下來談判,并且降低要求,在西方列強猶豫是否幹涉甲午戰争之際完成談判。

《馬關條約》簽訂始末,李鴻章遇刺扭轉局面,光緒目光短淺失良機

李鴻章敏銳的察覺到了日寇的慌張心态,發電報建議光緒帝中斷談判利用英美等國輿論讓日本在談判桌上有所掣肘,此刻光緒的年輕和政治目光的短淺就展現出來了,他沒有同意李鴻章的建議,而是要李鴻章趁機和日寇讨價還價把談判進行下去,李鴻章無奈隻能在談判桌上繼續孤軍奮戰,而更不幸的是日寇早已破譯了清廷的電碼,已經知道光緒并沒有采納李鴻章的意見,伊藤博文瞬間強硬了起來,最終李鴻章隻能在無助中與日寇簽訂了《馬光條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