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甲午战争的的失败残局总要有人来收拾,但谁都清楚赴日谈判不管谈成谈不成作为战败国家,最终割地赔款必是少不了。这个时候自然谁都不愿当罪人,慈禧以身体不适为由开始静养,光绪派了两个特使去日本,伊藤博文根本不买账,明确指出就跟两个人谈,一个是恭亲王奕?另一个是李鸿章,奕?是皇家的人,如果去谈判一方面有失体统,因为日本派出的代表是伊藤博文,他是日本的首相并非日本皇族,另一方面奕?如果背了骂名就相当于皇家背了骂名,这对刚刚战败的清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李鸿章就成了这场谈判清廷唯一的人选,李鸿章知道推脱不过,只能接受,但是他绝不想自己承担这个骂名,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这要说到李鸿章的职务,李鸿章虽然的听上去官挺大,但他并不是军机大臣也就是说并非核心决策者。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在核心决策者当中,最让李鸿章火大的就是户部尚书翁同龢,这个人是晚清清流党的代表人物,处处跟李鸿章过不去,一方面是李鸿章属于慈溪一派,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外大搞北洋水师,他们认为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如果发展的过于壮大,李鸿章很可能拥兵自重危及朝廷,而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管的是钱。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李鸿章要发展军队没钱是肯定不行的,但是翁同龢就是以各种理由不给李鸿章钱,导致北洋水师装备更新缓慢,可想而知李鸿章得有多恨他,不过这次谈判翁同龢却和李鸿章站到了一边,李鸿章表明自己谈判赔钱可以割地不行,翁同龢当即表示全力支持李鸿章,只要不割地多赔点钱自己会想办法筹措,李鸿章一听火更大了,我跟你要钱扩充军备你就没钱,现在赔钱你这么大方,于是就要拉上翁同龢一块去谈判,翁同龢老奸巨猾,立即就跟光绪说自己没办过洋务,这种场合自己就是生瓜蛋子一个,肯定不适合,最终躲过一劫。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李鸿章只能独自去了日本,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意识到,堂堂大清朝的北洋大臣,竟然是第一次出国。这场谈判的形势十分复杂,当时东亚的局面是西方列强横行,他们支持谁同情谁,谁就占据主动,也就是说日寇即便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也并不代表在谈判中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提要求,伊藤博文等人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谈判之初,日寇非常强硬,他们很清楚想要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有更大的胜利,并且日寇方面也已经做了计划,打算在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一次决战。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就在谈判停滞的时候,李鸿章竟然遭遇了刺杀,不过还好李鸿章没有生命危险,但这件事让日本方面立刻紧张了起来,谈判代表遭遇刺杀,这是严重违反国际公理的行为,如果清廷利用这一点,很可能会招来西方列强的干涉,日寇一方面对李鸿章进行最严密的保护和最好的治疗以及各种赔礼道歉和安抚,另一方面打算认真坐下来谈判,并且降低要求,在西方列强犹豫是否干涉甲午战争之际完成谈判。

《马关条约》签订始末,李鸿章遇刺扭转局面,光绪目光短浅失良机

李鸿章敏锐的察觉到了日寇的慌张心态,发电报建议光绪帝中断谈判利用英美等国舆论让日本在谈判桌上有所掣肘,此刻光绪的年轻和政治目光的短浅就体现出来了,他没有同意李鸿章的建议,而是要李鸿章趁机和日寇讨价还价把谈判进行下去,李鸿章无奈只能在谈判桌上继续孤军奋战,而更不幸的是日寇早已破译了清廷的电码,已经知道光绪并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意见,伊藤博文瞬间强硬了起来,最终李鸿章只能在无助中与日寇签订了《马光条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