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德经》大智慧:我是怎么明心见性的-2

作者:大蓄书院

先回答几个问题。

上一篇文章评论区有人赞,有人疑,还有人怀疑我着魔。。。。

对这两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1,明心见性自己不能说。

有这样想法的人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是谁印证的? 他不自己说就他那些徒弟能知道么?

2,明心见性很简单。

这个只能是说起来很简单,100万个人读经书,能有一个见性就不错了。

3,明心见性可以读懂《法华经》。

错。 明心见性只是一个分界线。

没明心见性肯定读不懂《法华经》,明心见性了保证不了必然读懂《法华经》。

对我来说,心可入圣境,身仍在凡尘。

见惑已断,思惑未了。

4,关于《老子略释》。

如果你没读过10遍以上《道德经》,先不要看我这书,你看不出来哪里好。

先把市面上流行的解老作品、尤其是网红教授的作品读几遍,再看《老子略释》。

如果你读过3本以上的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再翻一下《老子略释》,你才知道它好在哪里。

当然,如果你还能挑出几个不太明显的问题出来,那你就是高手了。

《道德经》大智慧:我是怎么明心见性的-2

我从前追求明心见性了吗?

没有。

非常明确。

追求什么,首先你得先明白怎么定义它。或者现实生活中有同类。

不论是相当上市公司董事长,还是想当市长,相当教授,还是相当圣人。都有定义。

王阳明想当圣人,他当时也只能是有个相对模糊的感觉而已,随着他的阅历增加,他才视孔子为圣人。

我只是喜欢读哲学而已。读了很多哲学书,读得不深,但发现西方哲学都不究竟。

这里要插一句话,西方哲学家休谟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不究竟是西方哲学的必然。

这是由西哲的行文方式决定的。

西哲不究竟那就读中哲。

中哲也读了若干,但肯定不算学富五车。

读《周易》50遍,好,真好。但是深,真深。了解过邵雍读《周易》的方法之后,我恐怕活不到见底的那一天,所以就放弃了。

读《传习录》若干遍,觉得好。

读《坛经》两遍,觉得好。

但究竟它好在哪里,说不上来。

读《金刚经》若干遍,感觉玄,但也有意思。

再后来,2012年,遇到了王蒙的《老子的帮助》。

《道德经》大智慧:我是怎么明心见性的-2

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非常欣赏王蒙先生。

读他的《老子的帮助》时我感觉不错,但是也觉得不究竟。但对《道德经》产生了感觉,于是就不停地买,不停地读。

我是真真切切体会到如何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再如何把书读没的感觉。

某一刻,豁然开朗。

明心见性对于我来说,也只是说是兴趣使然,在此之前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明心见性和自己能关联上。

其实王阳明他也没追求明心见性,到他那个时代,他周边的人没有明心见性之人,他自己当然也不知道明心见性是啥意思。

他只不过想当圣人,但是怎么才能当上圣人,他也不知道。

不知道归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圣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他就走在了成圣的路上。

到了龙场,他的修行就显示出来了。

半夜里睡不着觉,经常想着“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某一日忽悟《大学》格物至知之旨。

具体的细节他没说,因为他也是似醒非醒之时悟的。

《道德经》大智慧:我是怎么明心见性的-2

三个准备

1,人生阅历。

没有人生阅历或者人生阅历比较浅而能悟的人,非常少。慧能算是一个。

禅宗三祖僧粲的开悟有两种说法,一个是14岁开悟,一个是40余岁开悟,我更相信第二个。

2,文史常识。

通过研究《道德经》而明心见性,要有文史常识。

我在《老子略释》的第76章讲了为什么王弼、河上公、严遵、唐玄宗,以及憨山大师,对兵强则不胜的误解。

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史常识,对用兵之道的理解就会陷入误区。

3,熟读经书。

如果没有人点拨而靠自己悟的人,必须熟读一本经书。

但也不能乱读。

比如你熟读《心经》1万遍,估计开悟也挺难。

《金刚经》也一样,不适合一般人读,因为那里反反复复就几个话头。

有些话头根本参不透,如果把时间放在根本参不透的地方,那就会很麻烦。

王阳明格竹子就是方法不对,所以病了也没用。

熟读一本经书,不是说你读得熟了就能感动神仙。而是你读熟了以后要参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怎么找到那个性?

圣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我个人认为比较适合多数中国人通过自修参悟的有两本书,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坛经》。

这两本经书的话头太多。

话头就是命题。

《道德经》开篇第1章就4个大话头。

《坛经》有一篇讲案例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大话头。

参话头就是敲鸡蛋。

参透一句就会出一个小缝儿。—— 只不过我们当时没感觉。

时间长了,鸡蛋就裂了。

《道德经》大智慧:我是怎么明心见性的-2

马虎眼

以上三个准备要准备到什么程度才算OK?

这个问题我也只能打马虎眼了:

因人而异。

2013年,我已经大学本科毕业13年,硕士毕业6年,创业失败2次,娶妻生女。

大学毕业以后每年读50本书,13年读了650本。

本来就是文科生,所以对于基本的常识还懂一些。

有人问我都读了什么书?

这是个好问题。

下一篇给大家分享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鸿飞

本名王道,字得一,自号早服居士

吉林人,毕业于清华大学

大蓄书院国学讲师,代表作《老子略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