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究竟蘊藏着怎樣的含義?
從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無數朝代留下來的珍貴遺産,同樣包含着中華民族不朽的光輝曆史,和前人們巧奪天工的技藝精華,它們所具備的象征意義更要超過其本身的價值。原本這些美輪美奂的工藝品應當被收藏于全國各大博物館中,供後來絡繹不絕的遊客欣賞,同時贊歎一句不可思議,也為我們民族的智慧而感到自豪。
但從晚清而後,中國國力衰微,列強無不來犯,再加上無數蜂擁而至的外國商人,實則為文物販子,中華民族的文化災難就此爆發。

那些曆經千年風雨的寶貴文物被洗劫一空或是被人用低得可憐的價格買走,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北京圓明園之難和甘肅敦煌之難,老祖宗留下的傳家寶大批量地流亡海外,它們被洋人像不值錢的普通貨物一樣堆積起來帶走,有些絕世孤品就此消失,它原本應該展現出的魅力,也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正如餘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的陳詞:“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堆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正在滴血。”
這是不可名狀也無法遺忘的恥辱。
但随着戰争的結束,新中國的建立,東方的巨龍在舔舐着傷口的同時也在逐漸複蘇,我們的國力在突飛猛進地提升,各方面都有了質的變化,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文物事業和考古事業。
中國,永遠不缺愛國的子孫。
當初遍地硝煙戰亂,很多百姓百姓為了生存,被迫流亡海外,時間一長,便成了華僑,但他們從始至終沒有忘記身體裡流淌的血液來自何方,在國家動蕩平息,建設恢複後,海外的華僑們也早已安頓下來,成家立業,他們懷抱着一顆愛國之心,都想為新生的祖國做些什麼。
有的人回鄉辦廠,有的人創辦學校,有的人慈善捐款。
還有的人則于世界各地開始尋找那些遺失的文物,這些文物其實就和他們自己一樣,在山河破碎中成為了沒有家的孩子,如今,人要歸家,文物也不能繼續流落在外。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珍貴寶藏從全世界各地的華僑手中回流祖國,他們或是捐贈自己的身家祖産,或是用大價錢從國外拍賣會上搶購,但無論過程如何艱辛,最後都隻剩下輕描淡寫的兩個字:無償。
這其中代表人物就如孫瀛洲先生,他早于1956年就将自己畢生所收藏的三千多件稀世珍寶盡數捐于國家,而對國家不取分毫,他的這些藏品中囊括了兩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古陶瓷器,還有稀世字畫、珍貴犀角杯等,還包含了如明成化鬥彩三秋杯這種價值無法估量的國寶級珍藏共25件。
像孫老先生這樣大公無私的赤子還有很多,這也是千萬珍品得以重制我們眼前的原因,就像當初圓明園裡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生肖獸首,在經過八國聯軍擄掠而流失海外後的近百年當中,陸續被無數愛國志士的力量陸續通過拍賣等方式尋回,如今除了龍、蛇、羊、雞、狗以外,其他均已回到中國的博物館中。
但有愛國的人就有背國的人,愛國者永世流芳,背國者遺臭萬年。
在晚清末代的風雲中,誕生了一位名叫翁同龢的狀元,他在鹹豐六年的殿試中奪魁,從此開始平步青雲之路。
他是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先後擔任軍機大臣和工部、刑部、戶部尚書以及都察院左都禦史等職,此人為官清廉無可争議,但在和李鴻章的私人恩怨上又糾纏不清,甚至一定程度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大敗。
但這些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除了政治以外,翁同龢在詩文、畫作方面都頗有建樹,書法上更是極具造詣,他很喜歡收藏各種文物,因為身份地位的關系,甚至擷取了不少清代皇宮中的寶物,加上翁家多人都在朝中為官,是以六代人累計家産珍藏的古籍古董不計其數。
随着後來時局的大變,翁同龢又沒有子嗣,這份巨額的家産便在家族中傳遞繼承,直到1920年被傳給了他的第五世孫——當時年僅兩歲的翁萬戈,對于這樣一個孩子來說,無異于天降橫财。
雖然他當時還不懂,但是後來也明白了這些珍品的價值,可翁同龢先生作為一個公忠體國的人,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這些藏物最後的歸宿。
1938年時,正值抗日戰争水深火熱,家境殷實的翁萬戈便遠渡重洋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機電工程碩士學位後又轉入威思康辛大學美術系開始學習油畫,他就這樣在國外度過了一段平靜而悠閑的時光。
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經曆了百般戰火的洗禮,而翁萬戈一直到1948年解放戰争即将取得最後勝利前才回到國内,他回國的目的是将那些家傳的藏品全部整理後裝上載具,從天津運往上海,再搬上貨輪,在1949年時全部運抵紐約。
就這樣,這一大批藏品被存放在曼哈頓的一家庫房中,整整30年之久。
此後,翁萬戈便一直在美國生活,并且加入了美國國籍。
翁萬戈後來告别了電影行業。退休後的他特意精挑細選了一個好地方,并拿出一大筆錢建了一座藏館,取名為“萊溪居”,就是專門用于儲存那批藏品的。
其實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像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畢竟紛飛的戰火中,誰都希望能遠離死亡的威脅找到一處可以安身的地方避難,這不是什麼應該為人譴責的事情。
而如果翁萬戈就這樣平靜地過下去,憑借他的那些資産和自己的能力,非凡吃喝不愁,而且生活也能無比逍遙自在。
但直到2018年,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公開宣布的一則捐贈資訊,在國内引發了軒然大波,這是一批該博物館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大的中國書畫藏品捐贈,這批捐獻文物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共有183件,其中包括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都是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
而這批藏品的捐贈者是一位美籍華人,相信大家都能猜到了,他正是翁萬戈。
面對他的這種行為,無數中國人義憤填膺,痛罵他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賊,但翁萬戈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他認為翁氏家族的每一件藏品都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博物館的,文化之間并沒有國界,而,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也應該超越國家的界限。
他之是以會這樣做,是因為隻有博物館才能更好地收藏和儲存文物,才能更好地向所有人宣傳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如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本身在明清收藏品的領域就有大片空白,他的捐贈可以很好地填補空白,也更利于中國華文化對外傳播。
誠然,我們必須要承認翁萬戈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人類文化的高角度去看,他的捐贈也不是沒有意義,但他的做法和說法之間,存在着兩點最大的誤差。
首先,2018年的這批捐贈已經不是翁萬戈的第一次了,他其實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并且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總共向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捐贈了21件十分重要的中國藝術品。
在當年翁萬戈百歲大壽的日子,他更是無償捐出了在家藏中也無比珍貴的那副長達十六米的“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翚的巨幅名作《長江萬裡圖卷》。
這幅畫号稱是王翚的“平生第一傑作”,畫中描繪了萬裡長江沿途景觀,氣象恢弘,本身自然也價值非凡。
當初翁同龢第一眼看到時就愛不釋手,為了買畫甚至不惜把原本要置辦新房的四百兩銀子都花了出去。
這幅巨匠畫幅的流失讓無數文物專家大為震驚,也成為了中國國寶曆史上最慘痛的悲劇之一。
而翁萬戈的這兩次捐贈,讓自己獲得了美國媒體的高度贊譽之聲,也讓那間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一躍而成了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中國古畫文物藏館之一,這其中,真的都是翁萬戈為了文化的無私大義嗎?
對外的捐贈也隻是一部分,不足以代表他這個人的品格,那麼翁萬戈是否也有向中國捐贈自己的藏品呢?答案是有的。
當心中國邁入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以後,曆史文物方面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援。
而在1985年時,大陸兩位著名學者啟功和傅熹年先生正在美國,他們在一次偶然下發現,消失了四十多年的名氣極大的“翁氏藏書”,忽然出現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善本書展”上,他們回國後便立即将這個情況彙報給了有關部門。
了解到翁萬戈這種坐擁大批有價值文物的華僑後,大陸的相關文物機構自然沒過多久就找上了他,在多番溝通之下,翁萬戈同意了贈出一部分家族收藏。
而後,他便向上海圖書館轉讓了一批八十種類别、共542冊的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
但相信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了,翁萬戈是轉讓,這種轉讓其實就是通過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而讓中國人拿出了450萬美元的天價在自己同胞的手裡将那些原本就屬于國家的珍貴文物買回來。
當然,原本翁萬戈的行為也沒有錯,畢竟這種事就像捐血一樣,有人願意無償,有人想要有償。
而那些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對于國家的價值肯定是要超過轉讓價格的,但是翁萬戈後來再無償向美國博物館捐贈大批文物的行為就和他向祖國伸手要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此看來,他大義凜然說出的那一番關于文化的道理似乎就不是那麼站得住腳了,是以他被國内文物專家和普通群眾聯合聲讨也自然就不足為奇,既然東西可以不要錢免費送給美國,且将這視作無私,那麼面對自己祖國同胞的需求,為何卻不恥于開口要錢呢?
并且站在客觀角度上去看,翁萬戈先生坐擁六代家産,稀世珍藏品無數,自己也在美國工作了大半輩子,450萬美元雖然是一筆巨款,可是對于他來說真的不可多得嗎?
翁家的傳承年代久遠,族中出過的達官顯貴無數,這些人中很多除了從政以外,在書法繪畫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成就,也正因為如此,是以他們對中華文化也都了解深刻,才會将視若珍寶的藏品一代代傳下去。
而翁萬戈從兩歲時便接過了祖上的巨産,又常年居住在國外,自己宣揚着文化的大同,如果說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而覺得是美國的文化和土地養育了他,以此知恩圖報的話,那也實在不該揮霍祖上的遺産,如果他還清楚自己身上所流淌着的華夏血脈,那麼就不應該将祖國和美國差別對待,胳膊肘反往外拐。
這種行為的确讓人難以接受,任何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首要素質便是愛國,國家願意出高價從翁萬戈手中收購,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東西确實彌足珍貴,不可替代,另一面也是對翁萬戈長期、完善地保護了這些珍貴文物的感謝,但卻沒有得到他同樣赤誠的态度,不免讓大家感到十分心寒。
而且随着時間的流逝,那些流落海外的孤品也會顯得越來越稀缺,部分文物甚至存世獨一,如果中國的後世子孫将來在自己的土地上無法見到祖宗留下的寶貴文物,還要遠渡重洋前往異國去瞻仰的話,那便實在有些可悲了,這也是國家大力尋回文物的初心所在。
文物承載着一個民族的精魂,讓我們不斷傳承,也團結一心,可是當年曾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西方列強國家,如今仍然對中國處處刁難,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圓明園獸首,自從第一顆現世後,全世界都知道了它們對于中國的價值,于是後面的一顆接一顆價格不斷被刻意擡高,直到最後的鼠首和兔首竟然被拍出1400萬歐元的天價。
要知道,這十二銅像原本隻是建築構件,獨立價值完全不高,之是以能被拍到這樣的價格,完全因為它們是當初那段屈辱曆史的見證者,而這件事本身,也不下于二次屈辱。
翁萬戈對于國内如潮般的聲讨,隻輕描淡寫說了一句:“我捐的便是捐了,任他人如何評說,我是不在意的。”
也許是他出國太早,也許是他傳承了祖業,卻沒有傳承祖上的精神,是以他可以孤高地說出這種話,而他并不明白中國人的感情,不知道他無償捐給美國的東西是千千萬萬國人的精神寄托,它們代表的既不是藝術,也不是文化,更不是金錢。
那是我們的曆史,每個中國人的一部分,我們擡頭仰望曆史,才能展望未來,幾千年浩浩蕩蕩的歲月中,從不曾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