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曆任三朝宰相,京城卻沒房産,家人偏居郊區,自己寄身寺廟!曆任三朝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無錢置辦房産,自己寄身寺廟!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引語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有句老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謂的“清知府”,就是為官清廉的知府,意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即使是自我标榜的清官, 實際上也都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

正是因為如此,人們一說起封建時代的官僚,内心跳出的第一個字,就是“貪”,是謂“無商不奸,無官不貪”也。其實,不論是什麼時代、什麼階層,人都是有好壞之分的,對于封建時代的官吏,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曆史上還有出了不少為人所認可的好官的,比如宋之包希仁與明之海剛峰。今天老黃要給大家介紹的,并非上述兩位在民間聲譽極隆的青天,而是他們的前輩、一位唐朝的宰相——姚元之。

姚元之本名姚元崇,後改名姚崇,唐代陝州硖石(今河南省陝縣)人。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曆,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曆深厚的宰相;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過着十分儉樸的生活。

由于清廉,隻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買不起長安市區的房子,将家人安置在偏遠的郊區,為了上朝友善,自己則寄身罔極寺。姚崇之是以如此儉樸,是因為他的一生都“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

封建時代能位居宰相的高官,多是有其過人之處的,不然,皇帝老兒也不會放心地将國事傳遞。姚崇也同樣如此,清廉儉樸之外,他還是政績斐然的上司者。博覽群書的毛主席,就曾對姚崇的政治智慧有過極高的評價,比如,他在《新唐書》“姚崇傳”的天頭就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的十字批注。

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樣的政治智慧與品格,能赢得主席如此高的贊譽呢?

1/将門之後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姚崇祖籍吳興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其父姚懿,隋未曾為陝州崤縣(治今河南陝縣)令。隋炀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決定取亂隋而代之。七月,起兵太原,南下攻取長安。九月,右領軍大都督李世民渡過黃河,了解到姚懿的實力和才幹後,就派人去争取姚懿。當時,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也派人來争取他。富有眼光的姚懿,認為李淵志向遠大,很有作為,就決定投奔唐室。

為此,姚懿還勸說陝州守将:“洛陽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們應該應天命順人心才是!不然,陝州恐怕難逃戰争禍殃了!”陝州守将就和姚懿一起繞小道去拜谒李淵。姚懿來投,李淵特别高興,賞賜給他們文書和許多金銀布帛。“以此阖州離患”,進而使陝州人民避免了一場戰亂。

史稱其“弓馬純熟,喜讀經史。胸懷壯志,做事果毅”,投唐後,被授骠騎都尉、水陸行軍副總管。其後跟随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遷左衛親府右郎将。後來,由于支援太子李建成,坐事免官。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授忠武将軍、折沖都尉、長沙縣男,遷硖州(今湖北宜昌)都督,頗有政績。龍朔初年,遷嶲州(今四川西昌)都督,率部平定了邛部蠻族酋長作亂。由于長途奔波和軍務勞累,73歲的姚懿一病不起。龍朔二年(662年)12月病逝于嶲州都督府。

姚懿不僅治國有功,而且治家有方。他初娶張氏夫人、李氏夫人,二夫人亡故後,續娶劉氏夫人,共生十一個兒子。由于姚懿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後來都成為國家棟梁。最有成就當數第十子姚崇。

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2/執宰武周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姚崇的夏官郎中是個軍職。所謂的夏官,就是人們熟悉的兵部。上古朝中曾設六官,即《周禮》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又稱為六卿)。隋唐以後,其對應的正式稱呼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

夏官即兵部尚書,夏官郎中,就是兵部郎中。隋唐迄清,各部皆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之下的進階官員。郎中相當現在各部的司長,比如,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的長官就稱郎中。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号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副部長級)。

聖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鸾台平章事,首次成為宰相,後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期間,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官回家奉養老母。武則天答應了他的請求,但隻是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職,相王府長史一職仍然保留。姚崇去相不久,武則天又讓其兼任夏官尚書(兵部尚書),同鳳閣鸾台三品。姚崇推辭道:“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則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職責較輕的春官尚書(禮部尚書)。

武則天晚年,姚崇由于得罪了武皇的男寵張易之,被貶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不久,姚崇出鎮靈武(今(甯夏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姚崇離京時,舉薦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張柬之為宰相。張柬之之任,為其後的“神龍政變”埋下了伏筆。

3/再主中樞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晚年的武則天沉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系減少,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制, 插手朝政, 男寵的介入引起了武則天母子、君臣關系的緊張,武周政權也是以陷 入動蕩,人心不穩。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生病,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五人機密謀劃,除掉二張的計劃也在悄悄地布置着。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宰相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等大臣在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誣稱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二張。二張被殺後,他們随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禅讓。第四天,李顯正式複位。二月初四(3月3日),複國号為唐,武周朝廷終結。

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姚崇恰于此時回到京城,得以參與政變密謀,因功賜爵梁縣侯,實封二百戶。不久,姚崇被外放為亳州刺史,後曆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

李顯在位期間,恢複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擊敗後突厥,使得唐朝再次開始長期控制漠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逝世,終年55歲。

李顯崩後,唐睿宗李旦繼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升任中書令,入主中樞,再登相位。姚崇與宋璟協力合作,革除中宗時期的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托,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認為國家複有貞觀、永徽之風。

唐睿宗複位之後,太平公主幹擾朝政,諸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景雲二年(711年),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建議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為刺史,将岐王李隆範、薛王李業由羽林将軍改為東宮屬官,并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

太平公主聞訊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無奈,隻得上奏皇帝,稱姚崇離間宗室。姚崇是以被貶為申州刺史,後曆任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處江湖之遠的姚崇,并沒怠誤政事,由于勤政愛民,得到百姓立碑頌揚。

4/治國十策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李隆基打擊姚崇,其實是舍車保帥之舉,他這是在為誅滅太平一黨赢得時間。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李隆基上位,是為玄宗,改元先天。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野心不死的太平公主圖謀政變,李隆基則先發制人,假傳召見左、右羽林将軍和宰相窦懷貞等人,引五百羽林軍誅之。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後傳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墳墓也被鏟平。

解決了後顧之憂的唐玄宗李隆基,出京到新豐(在今陝西臨潼東北)檢閱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擔任刺史,距離新豐不到三百裡,唐玄宗便密召姚崇前來,問政于姚。姚崇到達新豐後,與唐玄宗縱論天下大事,侃侃暢談,不知疲倦,句句都說到玄宗心坎中了。

為此,唐玄宗有意任命他為宰相。姚崇卻沒急于答應,而是趁機提出十條主張,如果玄宗能夠答應照辦,他才肯再度出山,否則隻有抗命不尊了。姚崇提出的治國十策是:

(1)武後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複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

(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

(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

(7)能否以嚴肅的态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

(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

(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

(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内寵專權。

姚崇的治國十策,雖然隻有區區二百餘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曆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采納。次日,姚崇便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後升任紫微令,第三次為相。 姚崇被委以重任大權,由此也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5/救時宰相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饬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并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産,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營建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發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佛圖澄、鸠摩羅什号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陛下隻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唐玄宗采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我為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齊浣道:“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随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麼樣的宰相?”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意思是說姚崇隻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6/唯物論者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毛主席稱贊姚崇是“唯物論者”,是實有其指的,那就是姚崇與蝗蟲的戰争。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發生大面積蝗災。姚崇主張殺滅蝗蟲并焚燒蟲屍。地方官員和百姓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祭天祈福消災,連唐玄宗都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

蝗蟲是一種農業害蟲,古人不敢捕殺,反而還要祭拜,是何道理?

原來,在漢朝時期以來,受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影響,人們認為上天有蝗神存在。發生蝗災,是因為人類做錯了事情,蝗神對人類實施懲罰。如果這時候捕殺蝗蟲,會激怒蝗神,導緻更加嚴厲的懲罰。是以,每當蝗災發生後,皇帝會主動下“罪己诏”,承認施政錯誤,請求蝗神原諒;民間會架起祭壇,焚香禱告,希望蝗神保佑人民,祈求蝗蟲遠離莊稼。

姚崇可不信這個邪,他要逆天而行,将坑民害國的蝗蟲撲殺滅屍。為了說服玄宗,姚崇列舉魏時發生蝗災不敢滅而導緻草木皆盡、饑荒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現象,任由蝗蟲為禍,後果不堪設想。他勸谏玄宗說,修德免災并非對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主動救災,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并招緻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

黃門監盧懷慎認為天災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聲駁斥道:“撲殺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擔,決不推诿給别人。”

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終于打動了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議,并派出禦史為捕蝗使,到各地去督促捕殺蝗蟲。在姚崇的堅持下,山東等地開始大規模捕殺蝗蟲,将蝗災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7/生死哀榮

唐人稱他“救時宰相”,主席贊他“大政治家”,究竟是個啥樣人?

姚崇在京城沒有住宅,家人住在郊外,自己寓居在罔極寺中。後來,姚崇因瘧疾卧床不起,不能上朝理事,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數十人,前去探病,每遇軍國重事,都命人去征求他的意見。再後來,唐玄宗命姚崇搬入四方館居住,并準許他的家屬侍疾。

姚崇認為四方館存有官署文書,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極力推辭。唐玄宗道:“設定四方館本就是為官員服務,朕安排您住進來,是為國家考慮。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讓您住進宮裡,您不要推辭!”

姚崇雖是一代賢相,但卻教子無方。其子姚彜、姚異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輿論的非議。中書主書趙誨接受胡人賄賂,因事情敗露,被唐玄宗定為死罪,姚崇也極力營救。唐玄宗對此非常不悅,在赦免京城罪囚時,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趙誨流放嶺南。姚崇為此憂懼不安,數次請辭相位,并推薦廣州都督宋璟繼任宰相。姚、宋都是對“開元之治”起過重大作用的人。

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後,改任開府儀同三司。唐玄宗雖将姚崇罷相,但對他仍極為尊崇,讓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專門征詢他的意見。 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為太子少保,但他卻因病沒有接受。

開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谥号文獻。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

縱觀姚崇的一生,先後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書,對“開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貢獻。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稱他為唐朝四大賢相(其餘三人為房玄齡、杜如晦與宋璟)之一。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