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強迫症自嘲:

“我喜歡把家裡的東西歸置歸置整齊才看得舒服。大概我算是有點強迫症?”

“我是不是有強迫症啊,我看見 app 上面的紅點一定會點掉。”

标題叫《逼死強迫症系列》的視訊,裡面全是擺列不整齊的物品,比如缺一塊的拼圖。

但嚴格意義上的強迫症,屬于一種精神疾病,有明确的診斷标準。上面這種輕度的強迫習慣和真正的“強迫症”,其實有挺大差別。

也許你有疑問,自己的強迫症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兩種有什麼差別?雖然沒有強迫症,但有想改掉的強迫行為應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就從電影《飛行家》裡面,萊昂納多飾演的典型強迫症患者——霍華德·修斯說起。

他有多瘋狂就有多脆弱:強迫症的世界

電影《飛行家》中,主角霍華德·修斯是一個商業天才,獲得了巨大的事業成功,但另一方面,他又飽受強迫性想法和強迫性行為的折磨,生活和感情波折重重。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強迫症,霍華德·修斯在生活中具體都有哪些表現呢?

1. 強迫性想法。

害怕細菌或污染

在霍華德和赫本的約會中,赫本發現霍華德的飛機搖桿上纏着一圈膜布。她問霍華德為什麼要給方向盤裹上玻璃紙(Cellophane),霍華德回答說:“你不會想知道方向盤上都有什麼的。”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圖檔來源丨《飛行家》

霍華德害怕無處不在的細菌和病毒,以至于随手觸碰的物品都要裹上玻璃紙防止接觸。

事物對稱或完美順序

電影中幾乎各處都在提到霍華德的這個習慣。在處理工作時霍華德吩咐手下送來巧克力,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但是一旦他需要的規則被破壞或是不正确,他會感到反胃惡心,甚至崩潰。

2. 強迫性行為。

過度清潔和/或洗手

作為常見的強迫症患者表現,霍華德的強迫性洗手發生在接觸物品之後。他拿出小時候母親給的那塊香皂,近乎瘋狂地雙手搓拭,直到手被搓破流血才停下來。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以特定、精确的方式排序和安排事物

排列準确的豌豆和沒有開蓋的瓶裝奶是霍華德的用餐習慣。在這一幕中,同伴玩笑中奪走了他餐盤中的一顆豌豆,在設定好的規則被破壞後,霍華德立刻開始坐立不安和焦慮,最後無法忍受地起身離開了餐廳。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反複檢查物品

霍華德的完美主義特别展現在工作中。在制造新型飛機的過程中,他非常在乎每一根釘子的排列是否整齊,飛機的外殼夠不夠平滑,以及需要反複地挑選他心中最完美的方向盤。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強迫性計數

在挑選方向盤的過程中,霍華德突然開始無法控制地重複同一句話,他不斷地不斷地重複,隻能捂着嘴強制自己停下。

為了停下來,他開始拼讀“Quarantine”這個單詞,從“Q”開始,到“E”結束。他一遍又一遍地拼讀——這就是他的強迫性計數方法,他在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我們能看到,霍華德的所有強迫行為都是為了應對強迫思維而實施的,但事實上,這些強迫行為并不能減少他的痛苦。

強迫症患者就像是被陷在自己思維中的“西西弗斯”,無休止地将石頭推上山頂,石頭立馬落下然後繼續推石頭上山頂,在反反複複的行為中忍受着煎熬。

強迫人格和強迫症:搖擺在譜系的兩端

也許你在霍華德的一些行為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這并不代表你就是強迫症。

我們可以把人格特質了解為一個譜系,适度是健康的。

這些人雖然也有一些強迫行為的特質,像是完美主義(對細節、程式過分關注)、固執(堅持按照自己的規則來,缺少彈性)等,但他們内在自我是協調的,沒有沖突的,這些強迫行為是為了處理内心的感受,隻是和他相處的人會覺得難受。

但是當這種人格特質失去了彈性後就會滑向不健康的部分,形成“強迫及相關障礙”。強迫症就是強迫及相關障礙中比較普遍存在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軀體變形障礙、拔毛癖、囤積障礙以及物質或藥品濫用導緻的強迫行為(DSM-5)

如果一個人的“強迫”到了強迫症的程度,内心會面臨非常強烈的沖突,“我不想這麼做,但我不得不這麼做。”他們會遭受幻想、強迫行為的痛苦,有些患者甚至會選擇自殺。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圖檔來源丨pinterest

作為一種精神類疾病,強迫症有着嚴謹的診斷标準,它需要評估多種因素,包括這些強迫性思維和行為給你帶來的痛苦程度,以及對你的實際生活造成的影響程度。

強迫症患者通常會(部分摘自 DSM-5):

感受到反複的、持續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或沖動,大多數會引起顯著的焦慮或痛苦。

有大量重複的、無意義的行為(例如:洗手、排序、核對)或精神活動(例如:祈禱、計數、反複默誦)。

這些想法或行為是耗時的(例如,每天消耗 1 小時及以上,持續超過兩周),導緻社交、職業受到影響或其他重要損害。

是以,如果隻是有一些輕微的強迫行為,千萬别再随便扣上“強迫症”的帽子了。

強迫行為是天生的,也可能是環境造就的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會好奇,為什麼一個人好端端地會出現強迫行為呢?是天生的嗎?

其實它的形成原因非常複雜,下列這些因素可能與強迫行為的出現有一定的關系:

1.嚴苛的教養方式。

父母采用彈性的、沒有情感了解的教養方式,将人和行為混作一團,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 就被父母當作一個糟糕的人進行懲罰。可能會使兒童對自己承諾過高的期待,追求完美主義,如果自己沒有達到目标,會體驗到強烈的羞恥感,進而更容易形成強迫人格。

2.孩子生長在一個完全相反的,非常混亂的環境中,也會促使強迫行為的出現。

比如孩子生活在一個父親家暴、母親酗酒的混亂家庭中,他幼小的心靈無法處理這樣複雜恐懼的狀況,就容易發展出一些強迫性思維和行為。

他會忍不住思考大量無意義的細節,以此将自己的情感隔離開,來壓抑感受,抵消恐懼和憤怒。除此之外,他還容易變得極度“理智化”,把自己的感受貶低成幼稚、脆弱、失控、雜亂和肮髒的情緒,覺得脆弱是不能表達的。這些都是為了在無助的環境中獲得控制感和安全感,用來保護自己。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3.遺傳和生理性因素會加劇強迫人格演化為強迫症。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上一輩親屬患強迫症的個體中,後代強迫症發生率大概是沒有強迫症疾病史的 2 倍;如果上一輩親屬的強迫症為兒童期或者青春期起病,那發生率則會增加 10 倍。

在電影《飛行家》的一開始,就是霍華德患有強迫症的母親邊一字一字地教小霍華德拼寫“Quarantine”這個單詞,并且用那塊香皂給小霍華德洗澡,霍華德的強迫性計數儀式也是母親教會的。

如果我有強迫行為,應該怎麼做?

雖然我們這篇文章談論了很多關于強迫症的嚴重之處,但是也不用太擔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強迫性行為,有些強迫行為還挺可愛挺有趣的。隻要你的行為并沒有給自己造成嚴重的困擾,也不對其他人産生影響,就屬于健康譜系中。

但如果你想調整自己的一些強迫性想法和行為,可以試試下面這些建議:

1. 首先,要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

學會區分人和行為,人人都會犯錯誤,做錯事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個糟糕的人。盡管改變這一想法可能是困難的,但是不妨先試試在指責自己時放下這種執念。

2. 要鍛煉自己容忍焦慮的能力。

你可能并沒有像強迫性計數這樣明确的緩解焦慮儀式,但會反複地确認一些東西,比如出門後不停地回想是否鎖門。先等一等,不要着急去做什麼,試着忍耐一下。焦慮在到達峰值後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3. 多體驗和享受自己的情感。

尤其是憤怒的情緒,很多時候那不是指向别人的,而是指向你給自己設立的過高的目标和束縛。

4. 最後,假如自己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活,一定要去尋求專業的治療和幫助。

因為強迫症屬于精神類疾病,是有自殺風險的。而且不經專業治療,成年人的緩解率是比較低的(40 年再評估的緩解率是 20%),兒童或者青春期患病的個體可能會導緻終生的強迫症。

總之,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要一個人默默掙紮。

希望每一位強迫者都能得到應有的了解和尊重。

反複鎖門、不停洗手、受不了 App 上的小紅點:我究竟是不是強迫症?

參考文獻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0).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hen Unwanted Thoughts or Repetitive Behaviors Take Over (1st ed.). NIH.

DSM-5

作者:寒冰、小元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pexel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