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前總是反複檢查門鎖,說明你“病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曆,當你出了門或是鎖好房門以後,總是想不起來自己剛才到底鎖沒鎖,為防止出現家門沒鎖的情況,不得不再次傳回家中檢視一番,出去旅遊的時候也是如此,明明已經檢查過了好幾次行李,可偏偏覺得自己的東西沒帶全,還要再檢查一遍。

這并不僅僅是記性差的表現,它同時還是病态的表現,在心理學範疇内,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強迫症(obsession)。

強迫行為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它多表現為機械性的重複無意義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患上了強迫症,那他的生活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焦慮痛苦,不停的内耗,甚至于心理崩潰。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喜歡做重複且無意義的行為,他們明明知道這樣的行為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的好處,卻還是難以控制?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強迫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一、什麼是強迫症?

強迫症屬于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也可以被稱之為OCD,它是焦慮障礙的其中一種,主要以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為主,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類疾病。

當患者患上了這類疾病時,他便會表現出強迫與反強迫的狀态,對于他們而言,沖突的心理屬于家常便飯,他們明知道某些行為沒有意義,可内心深處仍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牽引着他們這麼做。

近年來,患上強迫症的人數越來越多,大約有1%~2%的人都患有終身強迫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強迫症患者的患病時間大都在25歲以前。強迫症一般有如下特點:

強迫思維來源于患者的主觀意識,并不來源于現實刺激。

患者在這個行為過程中容易出現沖突的心理,一邊抗拒,一邊還想要重複行為。

做出重複性行為是為了緩解内心的焦慮和不安。

強迫思維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并給人帶來負面的心理體驗。

二、強迫症的形成過程

了解了強迫症的概念以後,接下來就來探讨一下強迫症的形成過程。強迫症的形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積累焦慮階段

這一點其實很好了解,當你出現了強迫思維或強迫想法的時候,你的内心一定是焦慮的,負面情緒持續影響着我們的内心,強迫行為就會愈發的明顯,當焦慮的體驗和積累達到了某種程度以後,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通過一些刻闆的行為緩解内在的焦慮感,例如擔心門沒鎖好,反複回看,或是手沒洗幹淨,反複的清洗。

這些都是無意義的焦慮,但焦慮症患者若不去緩解它,他的焦慮就會越來越嚴重。

每一種焦慮都有着現實的起因,如果你總是擔心門沒鎖好,或許真的是因為以前沒鎖好過門。即便某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但你的焦慮仍然存在。

2.闖入性想法階段

你或許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重複那些無意義的行為,但強迫症進行到了第2個階段以後,你的焦慮就會越來越毫無根據。

當大腦檢測出了你内心的焦慮時,它就會呈現出合理化的表現,進而啟動自我防禦機制。也許你的焦慮不是因為門鎖或是洗手,但大腦卻會讓現實事物成為你焦慮的對象。

簡單來說,你需要為自己的焦慮找一個宣洩口,縱使你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強迫症依舊會讓你持續性的重複無意義的舉止。

3.強化階段

你越是在意自己的強迫症,你的強化程度就愈發的嚴重。若你前一天晚上總是輾轉反側,不停的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第2天早上醒來之後,你腦海中的焦慮情緒就會不斷被強化。循環往複以後,焦慮越來越嚴重,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三、強迫症的治療

截止到目前為止,心理學界普遍采用的是認知行為療法或是森田療法。

認知療法采用的是思維阻斷法和暴露反應預防法,來說就是把患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地方,或是施加外部的控制,來阻斷這種思維。

而暴露療法就像是脫敏訓練,如果焦慮是因為某件事沒有達成,那麼患者隻要意識到後果沒有那麼嚴重,甚至是不會影響到自己,那麼他們就會逐漸走出強迫的困擾。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