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37度暖爸
2024-06-03 21:52釋出于河北
其實,孩子從來不缺少學習的熱情和動力,隻是在養育過程中,孩子的學習動力被消耗殆盡了。
什麼是學習?
廣義的學習是指人與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産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例如:遊泳、騎自行車,我們一旦學會幾乎可以是終生不忘。
學習也是反複經驗的積累,例如:通過一個暑假的練習,掌握動作要領孩子學會了遊泳。
例如:動物的追逐打鬧,也是學習,是為了練習捕獵技能。
狹義的學習,普遍認為是學校書本知識的擷取。

孩子天生就有學習的熱情
從一個小生命誕生起,TA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熱情和好奇,從最初的反射性動作(抓握、吮吸)到智慧動作(後天學習掌握的動作),再到有了行動能力,開始探索周圍的環境。
他們始終保持的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每個孩子天生就具有不斷向上、向好發展的動力。隻是在後天養育中,因為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将孩子的熱情消耗殆盡。
磨滅孩子學習熱情的不恰當方式
1、媽媽無法離開孩子
從出生起,進入母嬰共生狀态,嬰兒依賴媽媽的照顧而生存,媽媽也從自己的生活、工作、興趣中脫離出來,全心全意照顧嬰兒。或者說,新生兒的媽媽為了照顧嬰兒而活着。
人的一生,是逐漸發展、長大、獨立的過程。
當嬰兒想要開始自己的探索時,如果媽媽不能從最初的“全神貫注”中脫離出來,她會感受到“被抛棄”。
嬰兒不再像剛出生時那麼需要她,作為母親(照顧者)的價值,受到了擠壓。有部分媽媽不能夠适應嬰兒的發展,及時的退縮出來,就會對嬰兒的世界産生侵犯。
常見的現象是:媽媽因為擔心可能存在的危險,而拒絕嬰兒探索,或是提前将可能的危險解除,嬰兒無法體驗到挫折和自主性。
孩子會産生錯覺:外部世界是危險的,媽媽的懷抱最安全。
由此,媽媽成功地将嬰兒攏在了懷裡,媽媽的照顧者角色價值得以繼續展現。
這種不能夠适應嬰兒發展的行為還表現為:打斷嬰兒的探索,令嬰兒不能持續性探索。
常見的現象是:在嬰兒擺弄玩具,看書時,用喂水、零食打斷。
這樣做一方面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獲得到一種探索的持續感;另一方面,被打斷的興趣有時候很難再連續起來。
例如:當我們工作時被打斷,安排了其它任務,再回來時接續起之前的工作,就需要一個過程。
2、負性視角聚焦
背誦慢了、字難看了、作業拖拉了......
常見的原因:家長習慣用負性視角解讀孩子的行為,由此産生了“不夠努力、拖拉、慢、笨”等負面的行為解讀。
當家長自己産生了消極情緒,再把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此時充滿了挫敗感和負罪感。
由此産生“學習是困難的,不好的”等消極認知,長期處于負面評價之中,孩子也會存在消極的自我評價。
即:我是不好的,我做不到,我是不受歡迎的。
這兩項如果疊加在一起,絕對是1+1>2的效果。
沒有誰會喜歡做一件永遠也做不好的事情,當目标(家長要求)和現實(我認為我的能力)之間差距太大時,人們會認為這是不可能實作的任務,通常會選擇放棄。
如何讓孩子重拾熱情,主動學習?
簡單、籠統地說:把以上兩條常見原因反着做,就可以了。
1、觀察評價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
學習困難的孩子,抛開生理性因素不談,多數存在心理發展滞後的現象。我們搞清楚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且也回不去。
重點是:我們需要用适合孩子心理年齡的方法來對待他。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唐氏兒已經30歲了,能用對待成年人的方法對待他嗎?
講個案例吧~~
一對高知父母,兒子學習困難,在積極評估後,發現兒子的心理年齡停留在5歲左右。此時,這個男孩已經在讀初一了。
他們毅然決定休學一個學期,夫妻二人像對待5歲的孩子一樣,輪流在家中陪孩子玩。
他們發現,孩子居然對5、6歲小孩的玩具超級興奮和感興趣。
這一場景,讓媽媽淚流滿面。
媽媽說:“一個學期,我感覺他從5歲長到了10歲,離适應國中的水準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再休學一個學期。”(原話忘了,大概意思是這樣。)
2、多用積極正向視角看待孩子
用積極、正向的視角看待孩子,并不是忽視孩子的問題。而是幫孩子樹立信心,重新找回自我效能感----我能行!
重點,重點,重點:我們要用正向的評價,擠壓孩子的心裡空間,重建立構積極的自我認知。
同樣的行為,用不同的視角來解讀,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舉個例子:孩子寫作業拖拉~~
負向視角:磨蹭、拖延、懶惰、注意力不集中
正向視角:是不是不會?是不是需要幫助?是不是不舒服?
您别覺得這麼想很奇葩,實話說:凡事拖延的孩子,尤其是拖延後還有負面情緒的孩子,常常拖延後自責、打自己、說自己笨的孩子,他們都是完美主義者。
他們幻想能把作業做到完美,但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或者是有一點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産生負罪感、内疚感,瞬間耗空自己的心理資源。
家長看到的是:孩子拖延、磨蹭、擺爛。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對一個學校的師生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他說經過測試挑選出來了一批“具有良好天賦者”。
你說,你要是老師、校長,會不會特别重視這群孩子?
是以,老師會對這些孩子特别寬容且正向積極地看待,老師越是寬容和積極,孩子就會越是努力。
因為孩子會認為:我在老師眼中是一個好學生!
由此,在師生雙向互動中,真正的一批“具有良好天賦者”就被活生生給創造出來了~!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
3、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加強并泛化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所在,如果家長能發現孩子的某項興趣、特點,尤其是比其他人做得好的方面,一定要及時加強,讓其在這個興趣上産生自信感和自我效能感。
借由這個興趣産生的自信,将它泛化到其他學習方面。
4、具體一句話實操
我認為,長期被貶低和孩子和長期被誇獎的孩子,在長大後同樣兇多吉少!
被貶低,不說了,相關資訊很多,最直接傷害就是低自尊,過低的自我認知。
被誇獎,容易放大孩子的自戀,導緻期待過高,和現實差距過大,如果失敗,也會放大挫敗感。
如果是不恰當的誇獎,孩子讓孩子驕傲,不懂得努力。
正确的一句話實操: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句話包含了非常多的資訊:
第一,幫助孩子回想成功經曆,加深成功的愉悅感,積累成功經驗。
第二,回想的過程也是總結、複盤成功經驗的過程。
第三,作為家長,我很好奇,很想知道你的經曆,你能告訴我嗎?
這句話,威力巨大,也是對孩子很好的鏡映。那是一種類似精神共鳴的一種爽感,隻有得到良好鏡映的孩子,才會長成他自己應該有的模樣。
專注婚姻家庭與親子關系,一個不溫不火,溫度剛剛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内容,關注我,每天懂點心理學。
檢視原圖 950K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 -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心理學給你解釋:做好4要2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