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俗俚語|冬至晴,過年淋:今年春節我們大機率要在雨中度過

作者:彩色港

感謝無為春節民俗,讓我成了一個“俗人”

▓ 陳修強

冬至晴,過年淋

再過十幾天就要迎來虎年春節,我看了下未來十五天的天氣趨勢,從1月21号到2月2号隻有兩天不下雨,這個春節我們大機率要在雨中度過了,看來那位在郵票上把老虎畫成“愁虎”的畫家似乎真的有先見之明(呵呵),這自然讓我想起在無為有關過春節的一句俗話:冬至晴,過年淋,意思是說冬至那天如果天晴的話,那麼春節就很可能會下雨,是以無論少時還是現在,冬至那天我都希望是下雨的,甯可當天給祖先上墳時多有不便。

過了冬至,離春節也就不遠了。隻是臘八在無為并不流行,無為漸有過年氛圍是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

張家不打轎,倪家不送竈

臘月二十三是送竈節,在無為大部分地方都要做一種叫做“送竈粑粑”的美食,同樣也産生了一個俗語:張家不打轎,倪家不送竈。倪姓人家要想吃送竈粑粑隻能靠親戚送來,我小時就每年給倪姓舅舅送去粑粑。

至于張家女兒為什麼隻能借别人的轎子出嫁,無人知道個中原因,而“倪家不送竈”,據一倪姓同學告知,是因為倪姓祖先與竈王爺不和,是以倪姓不送竈神。

還有一種說法是:倪家祖先原來流浪街頭,不知道姓氏,無家自然也就沒有竈台,當然不可能送竈。後來倪姓發達了,為感謝周邊人的救濟,就謙卑地自姓為“倪”,即“人兒”的意思。

民俗俚語|冬至晴,過年淋:今年春節我們大機率要在雨中度過

竈王爺像 IC photo

初一動了針和剪,口舌是非皆難免

過了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為代表的“三天年”。特别是大年初一不能拿針動剪,據說是因為尖銳的物品在這天會形成煞氣,會把喜氣給沖掉。倘若一不小心紮破了手指,那更預示今年會有血光之災。動針剪,還會把财路剪斷,針或剪刀會刺到财神爺的眼睛或剪到财神爺。現在想來,這無非是人們忙碌勞作了一年,為了使春節期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娛樂,而找的一種善意的借口。

吃幹飯,富一年

大年初一早上吃稀飯,就表明一年到頭都不能吃幹飯。在過去糧食緊缺的年代,習慣早上吃稀飯的我對初一早上仍吃幹飯很不習慣,就順手舀些雞湯放在碗中,一舉兩得。

另外,大年初一忌煮新飯,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

當在網上看到這個資料時,我才明白一貫勤勞的母親并不是“懶”,而是“原來如此”。我猜母親也可能不知道她這樣做的原因——代代相傳下來的習俗早已成了一種融入我們血液的基因。

動掃帚,招黴運

年初一是不能洗衣、倒污水、垃圾、掃地的,據說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和初二,是以這兩天不要洗衣服、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費錢财,而把“掃帚星”引來,招緻黴運。假如非要掃地不可,也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在無為,我印象中是沒有初五迎财神的習俗,一般大年初三的傍晚,父親就會把這幾天集中起來的垃圾全部裝到簸箕裡,然後送到門外扔掉。

父親還會點燃一挂鞭炮,告訴我這叫“送年”,預示着“三天年”已經過去,不聽話的小孩子可以開打屁股了。鞭炮的聲音依舊響亮,但在我聽來卻是那般的不舍,我不知道我不舍的是什麼,是可口的飯菜,還是整潔的新衣,還是幾毛薄薄的壓歲錢,還是不要勞動的舒服?

七八出,八不歸,初九初十往家lei

轉眼到了初七,在無為被稱作“上七”,少時的我就常想既有“上七”,那是不是還有“下八”呢,然而我在父母那裡并沒有問到答案。隻是告訴我初七這天不要出門走親戚,初八那天如去親戚家,最好住下,初九方可回來。如今才知道,原來初七是傳說中的“人日”,所有人的生日,自然要慶祝一番,與“上下”無關。至于“八不歸”的原因,則望萬能的無為網友告知。

正月十五鬧“湯圓”(原諒,這是我自編的)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我的少年時代,過節對于我們來說,隻有吃的含義,畢竟人們缺少什麼就會關注什麼。至于元宵看花燈,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哪有什麼心思去城裡觀燈呢。而且在無為,一種叫“湯果面”的食物取代了元宵的位置,随着發酵時間的增加,湯果面由白到紅再變紫,是不是也暗含了一種對我們日後人生的期許呢。

過了正月十五,也就意味着整個新年春節的徹底結束,開始新一個輪回。不變的是時間的流逝,變化的是人們增長的年齡,就這樣一代代在無為這塊土地上生存、離開直至消失。

感謝無為民俗,讓我們成為一個個愛好人間煙火、世俗而不低俗的“俗”人。

民俗俚語|冬至晴,過年淋:今年春節我們大機率要在雨中度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