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 譚琪欣 林 珑
即使并非過敏高發季節,北京協和醫院變态(過敏)反應科的門診等候室仍然坐滿了人,候診的患者從老人到小孩,覆寫各個年齡段。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過敏性疾病已成為世界第六大疾病。據中華醫學會變态反應學分會的調研估算,在大陸,僅成人過敏性鼻炎患者數量就已高達1.5億人。而全國變态(過敏)反應專科醫生不到300人,能夠進行變态反應診療的醫生不超過3000人。
尹佳教授,牛宏超攝。
過敏如影随形,無所不在
“過敏太痛苦了!”這是患者最常說的一句感受。
“身體的反應機制像失靈了一樣。”今年22歲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樂樂(化名)如此描述其過敏性鼻炎發作時的感受,天一晴,風一起,鼻涕眼淚就不可控地直流。
樂樂是在10歲那年确診的,一開始以為是感冒,但後來,“晚上睡覺時仿佛有一塊巨石壓在心口,無法呼吸”,父母才将她帶去北京協和醫院就醫,結果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
根據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常用于對過敏的診斷)結果,導緻樂樂過敏症狀的過敏原是每個夏秋季節都遍布于北京空氣中的蒿屬植物的花粉。
“花粉是衆多誘發過敏性鼻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北方特别是西北、山西、内蒙,花粉濃度高,過敏嚴重,隻能往南走,正因如此,‘大遷徙’也就成了‘治療’花粉過敏的一個無奈的‘療法’。”北京協和醫院變态反應科常務副主任、中華醫學會變态反應學分會主委王良錄說。
王良錄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總體患病率估計超過20%,而過敏性鼻炎隻是各種過敏性疾病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從極罕見的吃紅肉過敏到常見的牛奶蛋白過敏;小到皮膚紅癢,大到哮喘、休克甚至死亡,過敏的原因、症狀多種多樣,難以一一而足。
治療過程中,“過敏原制劑”是不可或缺的“利器”。目前,過敏專科醫生的共識是,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是阻止過敏性疾病自然程序唯一有效的方法,即通過過敏原篩查檢測,查清楚到底是哪種過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才能特異性對因治療,而要查清過敏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過敏原制劑做皮膚試驗。
“醫生通過過敏原制劑查找到過敏原後,再将其按照劑量由少到多,分次注入患者體内,就能夠使患者對該過敏原逐漸産生耐受力,一般經過1~2年的脫敏治療後,就會起效,整體療程需要3~5年。”王良錄向記者解釋。
來自北京的賈逸(化名)過敏性鼻炎反應從國小一二年級就顯現出來了,一到春秋季節,就噴嚏、流鼻血、眼睛癢。這給她帶去了諸多不便。“上學時我坐在前排,因為過敏會莫名流眼淚,老師就會投來異樣的目光。”而在重要的場合,她需要忍受過敏性鼻炎帶來的臉部浮腫與眼鼻的瘙癢,以避免“一揉就紅,越揉越癢”。這樣的鼻子敏感時常發生,需依賴抗過敏藥物暫時性緩解痛苦。
中國醫師協會變态反應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協和醫院變态反應(科)學系主任尹佳告訴記者,協和醫院的變态反應科從建立之初就開始尋找中國特色過敏原。近20年,科室先後建立常見過敏原制劑原材料及成品品質标準并獲得9種過敏原注射制劑醫療機構制劑準許文号,這些制劑可向全國各醫院調劑應用于臨床。不過,相較于龐大的臨床需求,目前已有的過敏治療制劑仍然過少。
變态反應專科醫生太少
對于過敏患者賈逸(化名)來說,最困擾的還是如何找到專業治療。“多年來輾轉于中、西醫各大醫院多個科室就診,但沒有一個醫生能把整個過敏給治好。”賈逸說道。
“過敏從以前的‘罕見病’成為了現在的流行病,這幾年門診接診的病人越來越多,過敏高發季節,我們科一天的門診量能超500人。”王良錄告訴記者。
據王良錄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他剛到協和變态反應科工作的時候,“過敏”還是個“時髦”的小衆疾病,一天也就看20~30個左右的病人。如今,在控制加号的情況下,他一上午仍要接待20位左右的患者,門診量至少增加了50%。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過敏性疾病人數快速增長,在近30年間,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至少增加了3倍,涉及全世界22%的人口。而在大陸,《中國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南》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大陸僅成人過敏性鼻炎患病率就從11.1%上升到17.6%,6年間,患病人數大約增加了1億。
為大陸過敏性疾病防治奔走了20餘年的尹佳也深刻地察覺到,大陸正在經曆過敏性疾病患病人群從稀少到衆多的發展過程。以世界平均過敏性疾病發病率計算,中國過敏性疾病患者當以億計。但難以忽視的是,目前大陸過敏專科醫生相對較少,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臨床需求。
“過敏性疾病波及的人群之廣,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過敏原的内涵很豐富,單是被醫學文獻記載在冊的過敏原就有接近2千種,其中常見的超過百種,這也意味着專業化、規範化的診療及建立完善的流調資料庫非常必要。但是眼下,全國變态反應科的專科醫生隊伍不過200~300人左右,即使加上呼吸科、兒科、五官科等科室中能夠從事過敏性疾病診療的醫生,數量也不過3000人。”王良錄頗有些無奈。
許多常年被過敏困擾的患者,至今仍在耳鼻喉科、五官科、兒科等相關科室中徘徊。來自廣西的肖茉(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國中時肖茉感到耳朵不适,且經常流鼻涕、流鼻血,到校醫院就診被告知沒有對應藥品,需前往大醫院開藥。“最後是在我爸媽的陪同下前往當地醫院的五官科就診,醫生描述為鼻腔紅、毛細血管脆弱,診斷為輕度過敏性鼻炎,醫生隻開了能讓我的鼻腔在短期内暢通的噴劑,多年無法治愈。” 肖茉告訴記者。
在西北地區生活的宋慶洋(化名)也是一名飽受過敏性鼻炎困擾的患者。大約三四年前确診了過敏性鼻炎之後,他每年需要去醫院兩至三次,但是每年過敏症狀都并未減輕。針對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反應,宋慶洋表示:“去過好多個醫院看,總體來說就是隻能緩解不能根治。”他嘗試過打針進行脫敏治療,過敏反應嚴重時還會前往醫院洗鼻子。而現在,最初使用的激素藥物已經不再起效,目前需持續使用氯雷他定抗敏藥。
“變态反應學科在大陸是一個新興學科,截至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地區的醫院并未設定專門的變态反應科,當地的衛健系統也并未專門開設有變态反應學這一晉升系列通道,當地從事變态反應的同道不得不通過在耳鼻喉科學、呼吸病學、兒科學、皮膚科學等相關學科系列晉升。”王良錄說。
他提到,如此一來,研究變态反應的醫生在面臨考核晉升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難題,不僅考試的内容是耳鼻喉科學、呼吸病學、兒科學、皮膚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内容,即使通過了考核,該醫生要競争的也是耳鼻喉科學、呼吸病學、兒科學、皮膚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晉升職稱。
加快健全過敏專科醫生教育訓練體系
“目前,能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的醫生分散在各醫院的變态反應(過敏)科、兒科、内科等科室中,甚至在部分醫院經整合而成的變态反應專科中,醫生也并不是能夠獨立從事過敏性疾病診療的專科醫生。過敏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其發展的自然程序涉及多個器官和系統,其臨床特點需要臨床醫生從整體上認識和解決。是以,站在各自專科的角度認識和診治過敏性疾病局限性很大。”尹佳說。
“過敏症狀表現多元,變态反應專科醫生确實需要具備内科學、兒科學、耳鼻喉科學、皮膚科學等多學科背景,但要對臨床上的過敏性疾病進行精準診療,必須要具備變态反應專科知識。”對此,王良錄建議,加快健全變态反應專科醫師教育訓練制度,同時應鼓勵更多有條件的醫院單獨設定變态反應專科。
尹佳向記者透露,2019年北京協和醫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過敏專科醫生教育訓練考核認證體系,選拔完成三年内科規培的醫生,進入2~3年變态反應專科的教育訓練項目,對進入專科教育訓練的醫生進行所有過敏性疾病診治技能的培養。“希望未來能夠盡早在全國有條件的醫院推廣這種過敏專科醫生培養的模式,同時通過積極的溝通,協調相關部門加快建立全國變态反應(過敏)專科的考核認證和管理體系。”
“期待變态反應學科這支專業團隊能夠不斷茁壯成長,立足本土,依據大陸的資料做符合國情的疾病診療指南,開展過敏性疾病基礎研究和國産過敏原診斷和治療制劑研究。”尹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