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攢一萬小時志願時長可住公辦養老機構 北京推出“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

作者:經濟觀察報
攢一萬小時志願時長可住公辦養老機構 北京推出“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1月19日,經濟觀察網獲悉,北京市民政局會同市财政局、團市委三部門聯合釋出了《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方案将于6月1日起實施。

根據《方案》,志願者通過提供養老志願服務時間積攢獲得“時間币”,一個小時志願服務兌換一個時間币。“時間币”可用于兌換相關養老服務,積攢一萬個可以入住公辦養老機構。時間币可本人滿60歲後兌換使用,也可轉贈直系親屬。時間币不能換資金或實物。

如果需積攢一萬個時間币,以全年無休、每天8小時志願服務時長計算,共需服務約3年零5個月時間;以全年無休、每天1小時志願服務時長計算,共需服務約27年5個月時間。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養老模式上的創新,目的是為了鼓勵和支援全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志願服務,并推動這種服務産生的資源在個人、家庭、社會間形成可持續循環。

從資料上來看,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378.6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27%。其中,北京市60歲至69歲戶籍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57.2%。

何為時間銀行

北京推出“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模式由來已久。

2021年,北京首次将發展“時間銀行”等養老互助模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3月1日釋出的《北京市志願服務促進條例》明确提出社群志願者利用參加志願服務的工時可以換取一定的社群服務。2017年,北京市也在西城區大栅欄街道開始進行“時間銀行”養老志願服務試點工作。

根據《方案》,滿18周歲、熱心公益事業、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在其監護人的帶領下參與養老志願服務的,均可在“時間銀行”建立個人賬戶。

志願者每服務1個小時,可獲得1個“時間币”并存入個人賬戶。“時間币”在全市範圍内通存通兌。志願者既可以在60歲以後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贈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讓親人享受服務。

與此同時,《方案》提出各區民政部門可結合實際情況,優先為特殊老年群體免費贈予一定數量的時間币。特殊老年群體包括經濟困難、重度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重度殘疾老年人等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和高齡老年人,以及其他急需社會給予幫助的困難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

據了解,志願服務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協助服務、出行陪伴、文體活動、健康科普、法律援助、教育訓練講座、指導防範金融和網絡風險等8大類服務。各區還可根據本區老年人實際狀況和志願者專業特色、分布情況等,推出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接地氣的服務項目。

當志願者積攢的“時間币”達到1萬個,可在其年長衰弱或失能後,按照城鄉特困人員待遇入住轄區内的公辦養老機構。

在入住北京市公辦養老機構資格方面,2015年7月《北京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及評估管理辦法》提出北京市公辦養老機構隻接收特困或五保老人,困境家庭和優撫對象中的失能或高齡老年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中失能或70周歲以上老人等四類群體。四類老人之外的其他失能或高齡的老年人可以到非公辦公營養老機構直接申請入住。

養老機構數量方面,2018年釋出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投入營運養老機構506家,投入營運養老床位10.3萬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215家。

多地推時間銀行概念

北京推“時間銀行”概念并非個例。随着人口老齡化的加深,養老壓力逐漸加大,多地已開始探索“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此前,成都、武漢、濟南、南京、珠海等地開展了“時間銀行”應用社群養老服務實踐的探索。

以南京為例,2019年7月,南京市政府印發《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同年12月在全市12個區24個街道247個社群啟動首批養老服務時間銀行試點工作。2020年,在抗擊疫情期間,南京有1771名“時間銀行”志願者參加防控工作;在南京文明城市建立過程中,有超過3000名“時間銀行”志願者參與其中。

多地甚至将時間銀行與區塊鍊技術結合。2020年7月15日,成都市釋出“鍊動社群”系統,将時間銀行中的服務時長等資訊上鍊。2018年12月20日,全國首家以電子社保卡為載體的電子時間銀行在青島正式啟用。

從全國政策層面看,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議在全國推廣“時間銀行”,助力互助養老。民政部對此答複稱,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已具備了法律和技術保障,将盡快推動出台《志願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已将“時間銀行”納入全國居家社群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範圍,建立能夠全國推廣的運作模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