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浙派”開派大師丁敬沒有留下照片,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丁敬像,都是藝術家們加工過的形象,但從這些形象來看(特别是那些見過丁敬的藝術家們加工出來的形象),丁敬是一個古怪倔強的老頭。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丁敬舊像)

不管是羅聘的畫像,還是西泠丁輔之先生命匠人所刻之丁敬石像(現在西泠印社哪座石像是後來重立的,舊像不見了),都是一個怪誕的老頭。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羅聘所畫丁敬像)

實際上,如果從經曆來看,他确實夠怪的:

1、他明明被推舉了博學鴻詞,但他卻不屑于應試,簡直視功名如糞土,這對于舊時文人來說,是古怪的;

2、他明明藝術水準極高,但卻不肯“行藝”為生,他的生活來源是他的酒肆和糧店,也就是說,他甯肯賣酒賣糧,也不願意出賣自己的印藝,甚至“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

3、他很窮,卻願意鑽研金石文字,甚至收藏頗豐,他釀酒販糧所得,大都用于藝術和學術追求(主要是購買收藏品)支出,也就是說,他的經濟收入大多用于自己的愛好了。

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這一年,丁敬大師62歲,大約舊曆二、三月間,他的鄰居家不慎起了火災,由此牽五挂四,連同丁敬家的店鋪、家舍都被燒得一幹二淨,丁敬收集大半生的金石收藏當然也付之一炬,此後他甚至連居住的地方也沒有了,于是“流寓不定”,後隻好借寓“金親家”(疑是金農)“物恒堂”之南軒居住,沒過多久,他的父親、兒子又相繼離世。于是他給自己的居處起了一個名字叫“無所住盦”,自号“無所住盦之僧”以表達居無定所和孤苦伶仃之慨!

火災使他藏品和自用印盡失,自用印隻好重新再刻,這期間,他曾刻了一方朱文雙面印,一面是“敬、身”二字連珠印,一面是“無所住庵”,如圖: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敬、身”,“無所住庵”雙面印及邊款)

兩面邊款,一面說:“丙子三月作于金親家物恒堂後,鈍丁記事。”另一面說:“鈍丁刻于金氏南軒時丙子三月也。”正是火災之後。另外,同期他還刻有一方白文“無所住盦”印,我們這次就來讀一讀這方“奇絕”的“齋館印”。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丁敬和他的“無所住盦”印)

說它是齋館印,是因為它的确是丁敬大師的齋号之一,說它奇絕,是因為它一字一字滲透出丁敬大師伶仃孤苦之态。

這方印與最早的齋館印李泌的“端房間”一樣,是漢白文印式,甚至連布局也接近,一個是“居”字單獨占據一半印面,一個是“盦”字單獨占據印面一半印面。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李泌的端房間齋館印)

但丁敬大師的這方印自有“創新”之處:

1、這個獨立的“盦”字實際上占據了印面一半以上的面積。其他三字,如衆星拱月一般拱衛着它。如圖: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印面的空間分割)

誇大“盦”一個字,其他三字相應縮小,這本是常用布局,在漢印中常常出現一個字占據兩個字的位置,與其他字均衡印面的例子,但這方印裡,“盦”字所占位置,已經超過了印面一半的面積,占據印面的面積超過了其他三個字的總和。實際上,這就是“文人印”與“工匠印”的分界,也就是實用印章與篆刻藝術的分界:藝術有意外,有神韻,有誇張,有與衆不同,有異軍突起,有奇思妙想……而實用印章,更多的是規整、平均、勻稱、對等、精工細緻……

簡單說:“盦”不僅僅是一個字占據了一半印面,甚至超過了一半印面,這是藝術想象力和藝術控制力,是藝術大膽,也是創造力,值得新人在創作時借鑒。

2、隸意十足的線條。仔細看,這方印,印面文字雖然是篆書,但它的線條,卻飽含隸意。我們建議篆刻初學者多多學習隸書,尤其是漢隸,是因為篆書與隸書最為接近,卻可以在篆書的精整之外,帶來姿态方面的變化,并且依然保有足夠的古樸意态。比如這方印裡的這些橫向線條: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隸意明顯的橫線)

它足夠古樸,卻比篆書姿态豐富。這種“姿态”讓整方印“活”力十足。

3、額外的動态。水準線條和垂直線條,一般情況下給人的感覺是靜态的,而相應的曲線則會帶來更多的動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漢印印式作品的創作,篆法方面是“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吾衍《三十五舉》)因為漢印最重要的是“安穩端正”,但這樣的結果,就容易走向呆闆。文人們的辦法,是故意留下曲筆,弧形筆,增加對印面的擾動。比如這方印裡的這兩處曲筆:

讀印:丁敬“無所住盦”,篆刻大師的印好在哪兒?

(額外的動态)

實際上,這方印還存在章法上的咬合,比如“無”字的上部兩橫有突入“盦”字上部的态勢,而“盦”字的底橫卻有突入“住”字下部的勢态。這增加了印面左右兩部的咬合,形成“太極”陰陽魚式的咬合狀态,使印面緊湊起來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這方印中部有明顯的紅地分割,印面卻一點也不“散”。

大宗師的一方普通印,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揣摩,往往會發現,這些印作都是他們嘔心瀝血的結果,是以,篆刻初學者,對于“大宗師”(開派宗師尤其如此)的作品,需要常常讀,認真讀。

(【布丁讀印】之96,部分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