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浙派”开派大师丁敬没有留下照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丁敬像,都是艺术家们加工过的形象,但从这些形象来看(特别是那些见过丁敬的艺术家们加工出来的形象),丁敬是一个古怪倔强的老头。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丁敬旧像)

不管是罗聘的画像,还是西泠丁辅之先生命匠人所刻之丁敬石像(现在西泠印社哪座石像是后来重立的,旧像不见了),都是一个怪诞的老头。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罗聘所画丁敬像)

实际上,如果从经历来看,他确实够怪的:

1、他明明被推举了博学鸿词,但他却不屑于应试,简直视功名如粪土,这对于旧时文人来说,是古怪的;

2、他明明艺术水平极高,但却不肯“行艺”为生,他的生活来源是他的酒肆和粮店,也就是说,他宁肯卖酒卖粮,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印艺,甚至“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

3、他很穷,却愿意钻研金石文字,甚至收藏颇丰,他酿酒贩粮所得,大都用于艺术和学术追求(主要是购买收藏品)支出,也就是说,他的经济收入大多用于自己的爱好了。

1756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这一年,丁敬大师62岁,大约旧历二、三月间,他的邻居家不慎起了火灾,由此牵五挂四,连同丁敬家的店铺、家舍都被烧得一干二净,丁敬收集大半生的金石收藏当然也付之一炬,此后他甚至连居住的地方也没有了,于是“流寓不定”,后只好借寓“金亲家”(疑是金农)“物恒堂”之南轩居住,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儿子又相继离世。于是他给自己的居处起了一个名字叫“无所住盦”,自号“无所住盦之僧”以表达居无定所和孤苦伶仃之慨!

火灾使他藏品和自用印尽失,自用印只好重新再刻,这期间,他曾刻了一方朱文双面印,一面是“敬、身”二字连珠印,一面是“无所住庵”,如图: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敬、身”,“无所住庵”双面印及边款)

两面边款,一面说:“丙子三月作于金亲家物恒堂后,钝丁记事。”另一面说:“钝丁刻于金氏南轩时丙子三月也。”正是火灾之后。另外,同期他还刻有一方白文“无所住盦”印,我们这次就来读一读这方“奇绝”的“斋馆印”。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丁敬和他的“无所住盦”印)

说它是斋馆印,是因为它的确是丁敬大师的斋号之一,说它奇绝,是因为它一字一字渗透出丁敬大师伶仃孤苦之态。

这方印与最早的斋馆印李泌的“端居室”一样,是汉白文印式,甚至连布局也接近,一个是“居”字单独占据一半印面,一个是“盦”字单独占据印面一半印面。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李泌的端居室斋馆印)

但丁敬大师的这方印自有“创新”之处:

1、这个独立的“盦”字实际上占据了印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其他三字,如众星拱月一般拱卫着它。如图: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印面的空间分割)

夸大“盦”一个字,其他三字相应缩小,这本是常用布局,在汉印中常常出现一个字占据两个字的位置,与其他字均衡印面的例子,但这方印里,“盦”字所占位置,已经超过了印面一半的面积,占据印面的面积超过了其他三个字的总和。实际上,这就是“文人印”与“工匠印”的分界,也就是实用印章与篆刻艺术的分界:艺术有意外,有神韵,有夸张,有与众不同,有异军突起,有奇思妙想……而实用印章,更多的是规整、平均、匀称、对等、精工细致……

简单说:“盦”不仅仅是一个字占据了一半印面,甚至超过了一半印面,这是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控制力,是艺术大胆,也是创造力,值得新人在创作时借鉴。

2、隶意十足的线条。仔细看,这方印,印面文字虽然是篆书,但它的线条,却饱含隶意。我们建议篆刻初学者多多学习隶书,尤其是汉隶,是因为篆书与隶书最为接近,却可以在篆书的精整之外,带来姿态方面的变化,并且依然保有足够的古朴意态。比如这方印里的这些横向线条: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隶意明显的横线)

它足够古朴,却比篆书姿态丰富。这种“姿态”让整方印“活”力十足。

3、额外的动态。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一般情况下给人的感觉是静态的,而相应的曲线则会带来更多的动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印印式作品的创作,篆法方面是“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吾衍《三十五举》)因为汉印最重要的是“安稳端正”,但这样的结果,就容易走向呆板。文人们的办法,是故意留下曲笔,弧形笔,增加对印面的扰动。比如这方印里的这两处曲笔:

读印:丁敬“无所住盦”,篆刻大师的印好在哪儿?

(额外的动态)

实际上,这方印还存在章法上的咬合,比如“无”字的上部两横有突入“盦”字上部的态势,而“盦”字的底横却有突入“住”字下部的势态。这增加了印面左右两部的咬合,形成“太极”阴阳鱼式的咬合状态,使印面紧凑起来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这方印中部有明显的红地分割,印面却一点也不“散”。

大宗师的一方普通印,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往往会发现,这些印作都是他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所以,篆刻初学者,对于“大宗师”(开派宗师尤其如此)的作品,需要常常读,认真读。

(【布丁读印】之9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