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作者:悅悅媽媽與悅悅成長記

47《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3.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急着讓他吸取教訓❌

做孩子不容易,他們有太多要學的東西了:

和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愛,

(前段時間有個家長問過我:為啥老大對老二不好呀?我身邊很多家庭都是這樣?

我聽完就笑了,這個問題在悅悅三歲時就研究過,當時是打算讓悅悅當姐姐先做個了解,做好一些準備!檢視了一些文章,書籍關于老二出生,家庭結構變化,成人心理,行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老大心理,行為上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通過了解之後發現很多家庭,想當然認為有血緣就會自動親近。父母就非常忽略老大心理上的建設‼️。又沒考慮到周圍人的言行,譬如有些人會對老大開玩笑“你爸爸媽媽不要你咯”等不合适的語言。當老二出生,小嘛,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圍着老二轉!就沒有時間去留意也曾經被圍着轉的老大心理落差了。老大覺得被冷落自然而然會把原因歸咎于剛出生的老二了‼️。父母不恰當的言行舉止會培養出老大對老二的敵對關系而不是親密關系❌。後續整個家庭成員都會在行為,語言上偏向老二,如果你是老大,你心理上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可喜的是我身邊也有智慧媽媽把老大,老二的關系處理的很好的)

讓着弟弟妹妹,消解沮喪和失望情緒,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學會放棄一些需求,放棄執念,直面别人的拒絕。

管教的最基本意思是“教育”,是以,為人父母很大一部分的責任,就是教給孩子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但是,我們應該怎樣教呢?

孩子汲取的生活教訓,更多是源自對生活的适應過程,而不是他們做出正确思考的結果‼️。而适應的關鍵,是在面對一些行不通、不能改變的事情時,要能感覺到無能為力。按照正常的流程,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吸取到必要的教訓了。(讓孩子犯錯承擔自然後果)

适應過程幫父母完成了“管教”孩子的任務:

1 教會孩子不再做那些行不通的事,

2 讓孩子能夠接受局限和限制,

3 幫助孩子放棄那些不合實際的需求。

隻有經過這樣的過程,孩子才能适應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情形。同時,孩子還能通過這個過程,發現生活中是可以存在一些無法實作的願望的,這能幫助孩子從創傷中恢複過來。

這些寶貴的教訓,既不能用理性教授孩子,也不能用結果去教會孩子。它們是父母要用心去傳授的東西,并且孩子隻有在感受到徒勞的時候,才能學到‼️‼️‼️。

父母既要讓孩子感受到無力感,又要做安慰他們的天使,這是人類最精妙也最具有挑戰性的角色。要想幫助孩子完成适應的過程,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流淚,學會放手,學會在意識到要放手的時候,能心懷平靜。

适應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給孩子呈現一堵“無力之牆”。有時,父母需要特意建造這樣一堵牆,但是大部分時候,日常生活就可以出現這樣的牆:“你姐姐說不”“這樣不行”“你不能那樣”“這還不夠”“他沒邀請你”“她沒興趣聽你講”“别人赢了”“奶奶沒來”。(我就屬于經常挖坑讓悅悅挑的媽媽)面對無力之牆,隻要眼前的情形有一點改變的可能,孩子就無法做到适應。關鍵是,要讓孩子敢直面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妄圖讓事情順應他的想法‼️。

如果父母在不可改變的事情面前立場不夠堅決,那麼就會導緻孩子逃避現實,這會影響孩子的适應過程。父母有大把的時間來解釋眼前發生的事情,但是必須要等孩子明白自己無力改變眼前的事實之後,再去解釋。

‼️适應過程的第二步,是體諒孩子的挫敗感,并安慰他們。一旦讓孩子感受到無能為力後,接下來就應該引導他們流淚。這一步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一個教訓,而是要幫助他們變沮喪為悲傷。一旦完成這一步後,孩子自然就吸取到教訓了。‼️

我們可以說一些類似:

“事情行不通的時候真難辦”

“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做好這件事”

“你想從我這裡得到一個不同的答案”

“這跟你的預期不符”

“我也不希望事情是這樣”的話。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時機成熟以後,父母說話時就可以帶着一些悲傷,讓孩子感受到沮喪乃至失望。注意,時機的拿捏可能需要一些經驗,太早或者太晚都可能适得其反。❌在這一環節,父母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覺走。

有時,父母可能把前面所有環節都做對了,但還是在推動孩子适應的這一環節慘敗。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把父母當作依戀對象。還有很多時候,孩子不會流淚,是因為他們的适應過程遇到了阻礙——孩子因為逃避脆弱,而留下了後遺症,他們體會不到無力感。❌❌❌

對于孩子“不會适應”的狀況,父母也要學會适應。當自然管教在孩子身上難見成效的時候,父母就需要暫停向前。這個時候,父母要去感受悲傷,放下那些不可能的期望。隻有放棄不可能的事情,才更有可能發現可能的事情,探索其他方式了。幸運的是,還真的有其他方式可以選擇。

如果您覺得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對您的親友,朋友有幫助請邀請進群或者分享出去。感謝親們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