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地打響2022年“投資攻堅戰”,河南、安徽力争固投同比增10%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陳潔 實習生 胡晴 廣州報道

2022年,基建将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

1月17日,河北省代省長王正譜在河北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了“投資”一詞。根據河北省的安排,2022年要有效擴大投資,全年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000億元以上。2022年,河北預計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5%。

河北并非唯一提出“擴大投資”的省份。同在1月17日釋出的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抓好基礎設施投資放量,深入實施抓項目穩投資專項行動,聚焦“兩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補短闆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項目。2022年,重慶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左右。

此前,河南釋出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明确提出2022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0%。安徽也提出,2022年固定資産投資力争增長10%以上。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2年要穩增長,首先要穩投資。

“和2021年相比,2022年各地項目的落地會加速。”徐洪才表示,“不過從2022年開年的前半個月來看,各地出于風險考慮,項目落地仍然較為謹慎。”

投資投向哪?

2022年剛剛開年,各地召開的兩會,就已經透露出投資“加速”的迹象。

1月6日召開的河南人大會上,披露了政府工作報告,17次提到了“投資”。河南提出,2022年,着力擴大有效投資。持續推進“三個一批”,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8萬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投資1.8萬億元。工業投資8500億元、增長10%以上,技改投資增長20%以上。

同在1月6日披露政府工作報告的北京提出,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适度超前安排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着力擴大有效投資。其中,要高品質發展城市副中心,繼續保持千億投資強度。

1月17日,重慶、湖南、安徽、河北召開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也對2022年投資進行安排。

除河北和重慶之外,湖南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固定資産投資增長7.5%。安徽提出,打響有效投資攻堅戰,2022年固定資産力争增長10%以上。

多地打響2022年“投資攻堅戰”,河南、安徽力争固投同比增10%

除了省份,一些萬億GDP城市在最新釋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2022年投資進行安排。比如,佛山提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安排省、市重點項目投資超1000億元。泉州提出,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5%。實施在建重點項目633個,完成年度投資1700億元以上。合肥提出,2022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9%以上。

投資加速,背後的關鍵是要“穩增長”。在湖南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就今年而言,穩住就是勝利”。

“2022年,各地穩增長的抓手中,基建是最穩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在2022年對經濟的貢獻會減弱。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消費的恢複也不快,隻能靠投資和基建,是以這兩年應該會有很多項目上馬。”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指出。

那麼,從各地的安排來看,投資将投向哪些地方?

軌道交通是投資的重要一環。河南提出,建成營運鄭州南站、鄭濟高鐵鄭濮段,開工建設鄭州樞紐小李莊站、呼南高鐵焦濟洛平段、平漯周高鐵、京港台高鐵雄安至商丘段、S2線賈魯河至登封段。

其他基建也是重點。河南提出,實施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原大型煤炭儲備基地、中原儲氣庫群、魯山和輝縣等抽水蓄能電站、整縣屋頂光伏發電等能源項目等。北京提出,城市副中心建設中,要推進三大文化設施、東六環路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等。

工業投資也成為不少地方的重點。比如,重慶提出,抓好工業投資提質增效,用好産業鍊招商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裝置更新和技改投入。

此外就是新基建項目。河北提出,聚焦“三件大事”“兩新一重”、科技創新、轉型更新等十大重點領域。

“從新基建的投向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吸引了不少投資。傳統的基建項目中,軌道交通、發電站、城際鐵路等都是投資的重點。”孫不熟指出,不少所謂新基建仍然還隻是概念,尚不能形成有效投資。

各地全力“穩增長”

不過,從近兩個月各地項目的落地情況來看,基建“發力”的情況還不算明顯。

東吳證券在1月16日釋出的研報中指出,2022年開年以來,市場持續關注政策穩增長的動作和效果。從建築公司訂單、區域水泥庫存等線索來看基建反彈情況,2021年12月建築公司的訂單增速有所企穩,但反彈并不明顯。此外,從曆史上看西北地區的水泥庫容比和基建投資增速有比較明顯的反向關系,而由此判斷2021年12月基建投資單月同比增速并不樂觀。

“目前來看,各地對于投資落地是比較謹慎的。2021年各地财政收入增長較快,但是投資也不能‘大幹快上’,需要考慮風險。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投資項目怎麼掙錢,投資回報如何?不能蠻幹,是以很多地方還在‘持币觀望’。”徐洪才指出。

不過,整體來看基建在2022年發力仍然可期,而這也将帶動上下遊的産業鍊,并進一步支撐經濟。

“基建會對2022年的水泥市場産生一個明顯的支撐,不過價格能否走強仍然要看房地産市場。水泥市場一共三個需求領域,房地産、基建和民生,此前,房地産的占比約50%,基建隻有20%-30%,而2021年基建在水泥市場的需求中占比就達到40%-50%。”卓創資訊水泥行業分析師侯林林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侯林林指出,大項目的建設周期較長,一般需要2、3年甚至更長時間,是以很多“十四五”項目需要在2022年開工,加上一些地方比如山東今年冬天并不冷,不少項目在春節期間都不打算停工,對于淡季的水泥需求形成很大支撐。

而穩住經濟增長,才可能穩住就業。各地也對2022年穩就業提出了目标,比如,河南提出,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新增技能人才240萬人。重慶提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5.1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内。河北提出,城鎮新增就業86萬人。

徐洪才也指出,2022年經濟的重點,一個是穩投資,另外一個就是穩就業。“2021年出口對經濟貢獻這麼大,但這是不可持續的。出口肯定要實作常态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穩就業也是穩經濟,就是穩住消費。提升消費不容易,但就業穩不住消費會明顯下挫。”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