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我們經常能在月曆上看到“二九天”“三九天”等

那麼這些計數有什麼含義呢

就讓美小護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數九

習俗簡介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數九,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之一。數九,即是從冬至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當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隻有中國部分地區,并非全國各地都如此。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方法在中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曆史,乏記載,至于起源何時,沒有确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征暖來寒去。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有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着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産生機理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機關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是以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隻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是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于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緻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并非全國如此,年年如此,具體因地域、因年歲而異)。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實際上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随着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嚴寒是在冬至之後,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計算方法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從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後逢第一個壬日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到了“九九”時,便寒氣盡消,春深日暖了。

“數九”的正确算法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故,“九”在每個年份中具體日期是不固定的,須視冬至後第一個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錯誤認為“數九”是從冬至這天算起的,從冬至這天算起那麼每年“九”的具體時間是固定的,每個“九”都固定在冬至後第9天、第18天、第27天…。“數九”從冬至這天算起,這算法是錯誤的。俗語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民間童謠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數九”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産、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氣征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導作用,是以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展現在人們的行為中。随着曆史發展,各地的人們也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象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歌謠和順口溜。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數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過歌詞版本略有不同。

數九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相關詩詞

最美護理|小百科知識——數九

扶桑雜事詩 其一百三十二

清末 · 黃遵憲

讓葉勞薪插戶前,人人都道是新年。

故鄉正作消寒會,獸炭紅爐一九天。

代吳兒作小至後九九詩八解 其一

宋 · 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

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

金縷曲 寒夜同蕊淵二姊茗話有感

清 · 李佩

一九冷魂霜華滿。

算年年、照人如鏡,幾般愁怨。

惆怅家園心飄渺,多少海思霞念。

恐次日、遂成虛願。

可惜江南花月好,到春來、空付莺和燕。

歸途杳,碧雲遠。

通過以上介紹

大家一定對數九有了一定的了解

數九是大陸的傳統民俗

具有悠久的曆史

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平時生活中

我們也可以通過數九來判斷天氣

天冷了就要多穿衣服呀

本期編輯 /張一諾

稽核/何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