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應該如何了解當下中國的數字化轉型?這是個值得讨論的問題。
《“十四五”國家資訊化規劃》總結的“十三五”期間獲得成績顯示,中國電子資訊制造業增加值保持年增長9%以上,軟體業務收入保持年增長13%以上。數字化轉型的成果還可以被看得見、摸得着的硬體,以及安裝在其中的軟體呈現。
可現在呢?天翻地覆的改變正在眼前發生:當某地出現新冠疫情後,地方政府将迅速調取通訊資訊完成病毒溯源與傳播鍊定位;随即接入醫療管控系統,落實核酸檢測與調配應急物資;屬地立刻切換到以雲辦公、遠端協作等為代表的防疫模式。
不經意間,價值已經分散在前端資料端口、中層邊緣系統、背景處理平台……尤其在雲計算、大資料、AI等方案形态成為時代新寵的背景之下,采購一套硬體基礎設施或注冊使用軟體就能成功主導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了。
在數字化轉型進入“辭舊迎新”的新階段,我們亟需一整套成熟的轉型“說明書”。
1月13日,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釋出《2022聯想智能化轉型行業白皮書》,以《數字化轉型及新IT白皮書》總領,涵蓋政府、教育、制造、金融、醫療、能源、新零售和物流、新媒體以及網際網路等行業,以及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共計十一冊,記錄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趨勢,解讀更新演進的底層邏輯。
“聯想集團已經凝練從綠色算力到全棧傳遞的四大核心能力,以新型智能基礎架構築建‘新IT’底座,鋪設智能化轉型的變革之路。”
正如聯想集團進階副總裁、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總裁童夫堯所言,聯想已經成為内生外化的集大成者——用自己的方式和能力,銜接行業需求與未來世界。通過此次系列白皮書的釋出,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圍繞《2022數字化轉型及新IT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給出了一套統領式、共通性、全景式的數字化轉型方法論。
變革時代的“木桶效應”
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唯一的不變就是改變。進入“十四五”建設新階段,社會發展中的新趨勢正在加劇這場改變。
先來看一組資料:IDC曾經在200個目标地區進行調查,超過70%被調查對象已經通過各種形式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毫無疑問,新時代資訊化轉型已非“面子項目”,而是社會民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需求。不過在新階段,隻有正面的态度和現有成果是不夠的。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曾經碎片化的資訊化建設成果,将統一接入以區域、城市、村鎮等為機關的管理單元,通過中樞系統的智能化分析處理,為管理者提供決策。
按照上述架構設想,資訊化轉型的核心任務正在轉變:過去“建機房、訂軟體、買維護”的初級階段已經結束,建設者需要站在更高視角搭建全景式轉型架構,并聯複雜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營造适應社會進步的數字架構體系,用技術能力同時實作“結合過去”與“銜接未來”。
統領式頂層設計、共通性的跨域協同、全景式轉型視角與架構,三者缺一不可。
眼下,這些趨勢發生的具體形态、價值邏輯,以及潛在的要求,與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釋出的《白皮書》中判斷深度耦合:
通過引入AI、IoT、區塊鍊等新技術,技術部門成為轉型的“潤滑劑”,經與業務部門合作形成靈活的“積木型”協同團隊。不過當團隊跨業務領域合作時,繼續維持原有的穩定與和諧,需要來自頂層設計的梳理與支撐。
随着時代快速演進,轉型還将繼續,技術與業務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還将繼續,企業發展邏輯與社會治理方式的融合進化還将繼續。建設工作還能繼續零敲碎打着推進嗎?還能妄求資訊孤島獨自成長嗎?還能在缺少某個技術能力的時候,實作高品質、高穩定性的數字化轉型嗎?顯然不行。
正如《白皮書》中的觀點,依靠強大的滲透力,數字化逐漸推進生産工具的底層革新,然而現實世界的各個生産力要素——行業特點、人員素質、系統互聯互通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成熟度等不盡相同,必須以全景式轉型視角和架構,深度優化頂層設計,提升各業務條線跨域協同能力。
頂層設計、技術儲備、豐富經驗、跨領域發展的綜合能力缺一不可。縱觀整個轉型曆程,能夠洞察行業轉型趨勢,開發針對性解決方案的企業并不多;系統梳理成功案例,供行業參考借鑒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
這需要企業通過技術将碎片化分布的業務闆塊,融彙成為各環節互相推進的有機生命體,借助豐富的經驗最終實作跨領域協同。一切遵循着“木桶效應”,沒有任何角色能夠繞過某一條短闆實作全面成功。
如此看來,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釋出《白皮書》,為行業轉型發展開了個好頭。
“新IT”的價值邏輯
“沒有短闆”是個說來容易做來困難的事情,為何聯想卻在深度轉型的視窗期,将成功案例拓展到10個不同領域?
我們可以從《白皮書》中提到的合肥聯寶科技(以下簡稱聯寶)5G SA專網建設項目管窺端倪。
聯寶是聯想集團旗下個人電腦研發和制造基地。公開資料顯示,聯寶廠區共6個生産子工廠,穩定運轉23條SMT生産線和27條整機生産線,2020年筆記本産量超過3000萬台。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讓管理層亦喜亦憂。
喜的是各條生産線飽和運轉,能夠帶來理想的商業回報;憂的是如何在現有産能基礎與安全生産的前提下,繼續挖掘産線的潛力。
通過引入聯想CNBU 5G專網方案,聯寶對傳統的工廠網絡進行改造更新,在傳統有線或Wifi網絡的基礎上,獨立建設5G SA專用網絡,在企業内部署5G核心網與基站等子系統,承載大帶寬、低延遲時間和廣連接配接的業務,不僅提升效率,還提升柔性生産能力。
在該案例中,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高效解決了三大問題:
1)提升效率:通過增加帶寬、縮短時延、提升穩定性等方式,提升産線運轉效率;
2)整合組網:在原有網絡架構中建設5G專網,實作不同網絡各行其道,各司其職;
3)強化靈活性:針對不同場景提供網絡增強和自定義功能,滿足企業特殊要求。
某種意義上,聯寶面對的問題,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工廠必須解決的問題。企業數字化轉型不能刻舟求劍,僅用現有手段和工具,解決看得見、摸得到的具體問題;而是要在頂層設計上賦予系統與時俱進的基因和條件。
聯寶需要的是提升産線生産效率,可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應該是通過改造網絡,幫助企業建設基于工業互聯場景的現代化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試想,當訂單數量爆發式增長,或者系統需要根據工廠中的房間的實時視訊資訊優化生産流程,或者安保部門監控系統介入日常安全生産、物料安全、人員管理等複雜場景出現時,是否需要從頭開始搭建内部系統?當然不是。數字化轉型,需要站在更高的視角,掌握更豐富的能力。
“進入‘十四五’發展新階段,聯想在3S智能化轉型戰略指導下,基于‘端-邊-雲-網-智’ ‘ 新IT’智能基礎架構的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助力各行業的客戶轉型更新,共同實作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
正如童夫堯所言,現實場景呈現客戶需求複雜化、功能結構化、角色多元化等難點。對解決方案商而言,再沒有所謂“一招鮮、吃遍天”的僥幸,而是要全面融會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展現在聯想以“雙态”(穩态&敏态)為核心的“新IT”轉型架構,以及圍繞應用現代化、架構靈活化、資料智能化、能耗低碳化、雲邊協同化的“五化”架構打造的“新IT”智能基礎架構。
在穩态環境中提升系統的流暢性與安全性,在敏态環境中內建業務創新的成果,将“五化”思想貫穿企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全生命周期,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的目的是強化客戶适應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實作“授人以漁”的效果。
從2014年啟動數字化轉型以來,聯想在服務資訊化、智能化領域積累豐富經驗,擁有人工智能(A)、區塊鍊(B)、雲計算(C)、大資料(D)、邊緣計算(E)、 5G、物聯網(IoT)等各類領先技術,并且在“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日趨成熟的基礎上,将自身最新行業場景方案和基礎架構方案做了有機整合。
眼下聯想企業科技集團的成功案例,已經不止聯寶一個。得益于接入聯想大資料解決方案和資料中心基礎架構,從事以PTA、聚酯和滌綸纖維生産為主的制造型企業桐昆集團,成功貫通内部業務部門的資料孤島,通過大資料、物聯網、資料分析及可視化技術全面提升營運效率。
在民用飛機制造業,聯想将邊緣計算、增強現實、智能分析等技術與機器人裝置結合,代替人工在流水線、工作空間受限、危險、輻射等環境中作業,不僅實作噴漆效果的一緻性,還大幅降低人工作業的風險。
當這些能力,在政務、教育、金融、能源、醫療等其他領域全面開花,證明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這條路走通了。
變化中尋找不變
至于聯想“新IT”架構的理念幫助數字化轉型的效果如何,順應時代改變的成果最有說服力。眼下應對“雙碳”挑戰的案例,已經成為聯想企業科技集團一張能力的“名片”。
2020年9月,中國明确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标;與此同時,按照“十四五”規劃要求,2035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2050年達到發達國家人均水準。
當節能減排的訴求與社會生産發展的需要結合在一起,意味着國家的進步要逐漸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産業的成長需要将碳元素的低産出與高回收相結合,這是一條建立在社會進步與技術更新并行的路線,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再一次重大改變。
“未來能源将越來越展現出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正如在《2022聯想能源行業白皮書》中所言,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已經站在全新的高度為“雙碳”定調:降低各行業的“碳依賴”,必須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重組發展基因,才能得以實作。
現實中聯想同樣不缺少成功案例: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1981級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校友、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捐建給上海交通大學的高性能計算中心在李政道研究所揭牌啟用。這套綠色溫水水冷高性能大型科學計算裝置被命名為“思源一号”,其算力為中國高校第一。
這是基于聯想“新IT”架構搭建的計算中心。每秒運算可達6千萬億次,計算密度達到通用資料中心的5倍,機房面積僅為通用機房的1/10……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聯想秀“算力肌肉”的成功案例;不僅如此,這座采用第五代溫水水冷技術打造的計算中心,将PUE值降至1.1以内、節省超過42%能耗和間接排放,從另一個層面展示了聯想的低碳實力。
這樣一座兼具性能與低碳的計算中心,從建設到投入使用僅用120天,這是建立在聯想自從2012年投入低碳化算力平台研發、全球部署超過40000台節點伺服器的經驗之上。這麼多年的研發經驗,使其更清楚搭建一套現代化的算力平台,重點是什麼、需要繞過哪些彎路。
唯一的挑戰是如何将全球積累的經驗用到國内數字化轉型執行個體中,對聯想企業科技集團而言,這并不難。
畢竟在協助企業轉型路上,聯想在全球供應鍊管理、全球混合雲架構設計和優化等領域,有充分的能力沉澱——前面所提到的聯寶工廠、近期投入營運的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産業園這些内生案例的實踐經驗讓聯想更懂企業所需,并不斷向外賦能:高斯集團、三一集團、中國中化……早期聯想播下的種子,如今都已經開花結果。
當然,這些成果并非聯想企業科技集團業務的終點。在未來,其将繼續通過引入服務業務,向上幫助管理者熟悉平台,提高工具使用頻率;向下提升使用者感覺,展現工具的價值,借助服務銜接能夠全生命周期陪伴客戶走向成熟,通過服務繼續實踐“授人以漁”。
“全球領先的低碳算力基礎設施、‘全球技術+中國特色’的業務經營模式、基于‘内生外化’的智能化轉型思路、‘一切皆服務’的生态能力和傳遞能力,是聯想助力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凝練的四大核心能力。”正如童夫堯所言,“新IT”架構并非隻是為項目提供增速的“加法”,也卓有成效地實作消耗的“減法”,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已經找到融入“雙碳”時代的專屬路徑。
雖然新時代有了新的挑戰,但聯想仍然可以通過底層實力從容應對,這一點沒有改變。
結語
如此看來,在“雙碳”目标的新課題下,聯想企業科技集團要做的是在過去衆多節能減排的案例中,總結符合新時代發展趨勢的一整套專屬能力。這不是在白紙上重新構圖、勾勒、上色,而是立足現有成功經驗,從腳下的峰頂攀爬到更高的巅峰。
這是一次艱巨的挑戰,不過聯想企業科技集團已經将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