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最後的榮耀——萬曆三大征

明朝三大征指的是萬曆年間三次大規模的征戰。分别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甯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時間跨度從1592年至1600年,足有十八年之久。三次戰役維護了維護了大明帝國最後的尊嚴,顯示出大明帝國的實力,穩定了帝國内部和周邊的局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帝國最後的輝煌。

一、甯夏之役

甯夏鎮為九邊重鎮,哱拜本來是明朝将領,官居甯夏副總兵,退休後期其子承恩襲其職位。此時的明朝邊将位高權重,又加上家丁私兵盛行,軍隊成了将領的私人武裝,以至于這些人肆無忌憚。後黨馨出任甯夏巡撫,處處為難哱拜父子,雖說這裡有對這些外族人的不信任,但他對待官兵也十分苛刻。再加上當時士兵待遇極低,克扣饷銀之事繁多,最後在萬曆二十年(公元 1592年)釀成反叛。黨馨被殺,甯夏總兵張維忠被逼自殺。哱拜又聯系北邊蒙古人,一時間朝野震動。

帝國最後的榮耀——萬曆三大征

李如松

朝廷以李如松為甯夏總兵,同時派遣麻貴馳援。麻貴連敗蒙古人,讓哱拜處于無援的地步。在總督葉夢熊的統帥下,叛軍被重重包圍在甯夏城中,明軍引黃河水灌城,數月後城破。最終,哱拜自殺,其餘人悉數被擒,這場短短數月的叛亂最終被平定。

雖然戰争很快結束,但反映出來的問題确實很大,甯夏作為九邊重鎮,居然鬧出如此規模的叛亂。而且周邊完全沒有能平叛的大軍,如果不是李如松率軍趕來,可能甯夏就被蒙古人占據,那個時候整個西北可能就面臨大麻煩。

二、北韓之役

公元1592年,日本在豐臣秀吉的精心策劃下,以小西行長為統帥,跨海入侵北韓。一開始,被北韓錯誤情報蒙蔽的明軍過于輕敵,祖承訓大敗而歸。後萬曆以李如松為統帥,在平壤戰役中大敗日軍,接着又連續數次擊敗日軍,在碧蹄館之役中雙方各有損傷。最終,久戰不分勝負的雙方進行了議和。

帝國最後的榮耀——萬曆三大征

北韓之役第一次形勢圖

公元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進攻北韓,明朝再度派兵跨過鴨綠江援助北韓,日軍仗着人多,明軍仗着騎兵和重型火炮再加上北韓名将李舜臣的水軍,雙方打得異常膠着,一時間難以分出勝負,在鳴梁海戰重創了日軍。直到豐臣秀吉突然駕崩,遺命退兵,中朝聯軍又在鳴梁海戰重創了日軍。最終,北韓之戰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

三、播州之亂

公元1596年,與大明關系已經惡化的播州土司楊應龍發動叛亂。之前他已經多次與明軍發生沖突,萬曆皇帝以李化龍為統帥,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圍剿楊應龍。

李化龍占領湖廣和貴州的要道,切斷楊應龍和苗人的聯系。同時明朝四路大軍勢如破竹,尤其是劉綎部最為骁勇善戰。不久,明軍攻破婁山關,楊應龍退守海龍屯。最終海龍屯被李化龍采用調虎離山之計攻破,楊應龍自焚,曆時百餘日的播州之亂平定。

帝國最後的榮耀——萬曆三大征

現在很多人認為三大征沒有必要打!空空耗費國力,甯夏之戰耗銀二百萬兩;北韓之役耗銀七百萬兩;播州平叛耗銀三百多萬兩。而且理由很充分:一是甯夏叛亂完全是用人不當,二是北韓之役于大明毫無益處,除維護了北韓宗主國的地位外根本沒有什麼影響,三是播州之亂根本就是主戰派為了改土歸流而促成的。

其實這些觀點都是事後諸葛亮,當時的三大征完全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不管是否用人不當,甯夏的叛亂已經燃起戰火,就必須要在短時間内平定。果讓叛軍和蒙古人勾連在一起,那甘肅與内陸的聯系就要被切斷,而陝西等腹地就要直面蒙古人的威脅。

北韓之戰,如果任由豐臣秀吉北上,本來就複雜的遼地形勢将會更加複雜,到時明朝将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來應對。

播州之亂也是無奈之舉,雖然有主戰派的強力推動,但本意是改土歸流,對穩定西南局面有益處。而且播州處于貴州四川交界處,位置重要,如不叛亂,将會嚴重動搖明朝對西南的統治。

總的來說,三大征延緩了明朝的衰落,也成就帝國後期軍事力量的巅峰。但又因為三大征放松了對遼地的控制,讓努爾哈赤做大,最終成為大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