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夥人模式的騙局?

作者:偶遇獨白

這兩年在職場最熱門的一個詞就是“合夥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甚至正在經曆這樣的事實。真正的合夥人模式是什麼,今天我們先不談,反過來我們要聊聊這裡邊有哪些坑?甚至就是一個騙局!

近日,其中有一家實力背景非常雄厚的公司,宣稱具備技術壁壘(200多項)、人才壁壘(自己的職業學校)、資本優勢(已收購上市公司)、金融優勢(财團+專業孵化器團隊)、産品壁壘(全國獨家,絕對療效)、産業鍊優勢(打造多元化産業叢集)、科技壁壘(背靠衆多研究院)、商業模式壁壘(打造一品一産一基地商業聚合生态模型)、市場競争優勢(80%淨利潤拿出來直接配置設定市場)……這麼多優勢,坦白來說我聽了之後确實很心動!也看到了部分股東的決心和意志!接下來就是談合作了。我是因為我的一個大哥結緣這家平台公司。

鑒于我目前在任,同時還有很多事可以選擇,是以希望合作之初就把合作契機和配置設定架構談好說明。但是還沒開口,大哥就說了很多,比如探讨了經營者思維。我就秒懂了!後來他還補充到目前頂層核心班子還在招募中,啥都不缺,就缺高屋建瓴的人才!最關鍵是他們幾個馬上“閉關修煉”,涉及戰略頂層設計,商業模式打磨等。邀請我抓緊參與進來!不湊巧的是這兩天我要連續開一周的進階管理會議。是以,時間上很難過。這倒還好,最重要的是我們接下來的聊天讓我怎麼都覺得有一種不安。是以拿出來分享,供大家探讨交流。

這種情況下,我試探性的提了幾個問題,比如,關鍵核心分管定位、利潤分成預估比例、話語權重、股份劃分方式、薪酬設計預估比例……還未講完,他就直接打斷了我,批評我說我的思維沒打開!我馬上追問說,大哥覺得哪裡有不妥之處?他說經營者思維說白了就是要具備老闆的心态!現目前打工的模式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隻有死路一條!必須建構合夥人模式新機制。我說:沒錯。(後邊我一直在給予他肯定,理論上确實沒錯)有什麼問題呢?大哥直接回複說,這是個複雜的話題,首先談條件的前提是雙方要有一定的信任基礎,這一點是需要時間磨合的,要通過一段時間,一些事情,讓股東會看到你的态度和做事風格,甚至能力大小。然後再來提所謂的條件!通俗的說就是先認定,進來再說。大哥其實本意好的,也說的沒錯!但是我認為經營者思維即便等同于老闆心态≠不談條件!就算沒有深度信任,但也至少要有初步認同!所有的“用人”都是通過初步的溝通而“識人”!隻要有一定智慧的人都可以通過短暫的溝通,判斷對方能力大小,胸懷眼光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以,我始終認為不談條件的合作會讓自己更廉價!更何況我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曾經我也十分相信過這樣的平台,創始人,股東團隊等等,可結果呢?我不想再犯這種錯誤了!雖然大哥說的我也認同,比如先進來再說,比如說未來成為股東,成為CEO了,年薪百萬也不是啥子問題!确實,但是,我必須保持理。殊不知還有可能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這種情況絕對也不能排除。

既然什麼都不缺,我也相信平台實力。公司也要自己的态度。既然就缺合夥人一樣的人才梯隊。那也必須要有招募合夥人的态度和籌碼。聊到最後,我說:“請原諒我對此合作的質疑和期望!把不确定轉變為确定才是一個真正企業家團隊該有的樣子!我也明白你說的道理,所謂培養信賴感,需要共同經曆與磨合。但是,你卻沒有考慮到,合格與否,相信大家都沒得标準,最後行與不行,再談付出多與少,再談分的多與少,那就傷感情了!最關鍵是我作為獨立的人格,卻顯得很被動!命運似乎掌握在别人手裡。”我始終相信,“分好錢,造好夢,安好心”這句話!

聊到後邊,我十分真心的說你是我最敬重的大哥!隻是沒想到他直接回複不需要。哈哈。聊不下去了,感覺到他帶情緒了,是以我委婉的表達說他講的的太虛幻,不管你需不需要我的敬重,不重要。價值觀在現實面前值錢嗎?赢了就是最好的價值觀!公司既然明确啥子都不缺,就缺合夥人,那就必須要有态度跟籌碼。哪怕一分錢不出,也要有其它東西代替。而不是貌似“洗腦殼”的方式,畢竟,比你我牛逼的人太多了,隻要願意砸。他引用了喬布斯在1983年對可口可樂總裁斯卡利說的一句話回應我的一切,但我依然認為做人還是更要接地氣!如今的市場環境大不相同,比起虛無缥缈的改變世界,我可能更傾向于老婆娃兒熱炕頭吧!(也許真的如他所說,我就是個低位幻想者)在這個現實的世界,我也看了太多嘴臉。相信我們的經曆告訴我們,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利益趨向性。大家的本質都是合作共赢,寄希望于談兄弟情義而多分我們一點,這是笑談!價值對等與互換才是所有合作的大前提!

合夥人模式的騙局?

故事基本結束!我想總結的是,他如此笃定這樣的方式會有未來,為什麼?要知道我大哥作為七零後,他花了兩個多月去和平台股東磨合信任度……這裡邊關鍵點就在于合夥人模式定義的原型,不談條件先幹再說?雖然我能夠接受這樣的方式,但是理性告訴我,這并不是大平台該有的樣子!先說好,後不惱,再簡單不過了吧!商場如此,職場亦然,目前很多公司也都會打着合夥人模式招募人才,雖然都會談及規則,但是大多數人的認知其實就是低底薪,甚至不拿薪酬最好,直接贈予幹股參與企業分紅。表面深度捆綁,實則也在明着壓榨人才固有的價值。你們怎麼看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