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作者:簡單宇宙A

引子:“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崔護‬的‬流傳‬千年‬的一首詩‬,令多少‬癡男怨女‬反複‬吟唱‬,那可是‬這首‬《詩經‬•桃夭‬》卻‬少有人‬能‬全文‬背誦‬,大家‬更多的‬是知道‬“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而對于‬更為‬重要‬和‬關鍵‬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句‬并‬不熟悉‬,咱們‬今天‬就‬聊聊‬這首‬開啟‬古詩‬描寫‬美麗‬女子‬的這首‬短篇‬。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詩經》06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夭夭:桃樹含苞欲放的樣子。 灼灼:花開鮮明的樣子。華: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歸:女子出嫁。 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蕡(fén):果實很多的樣子。 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桃樹含苞滿枝頭,花開燦爛如紅霞。

女子等閣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果實累累墜樹丫。

桃樹含苞滿枝頭,桃葉茂密色蔥綠。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隻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裡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衆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這首詩,祝賀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實高人一等。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成語故事——《詩經》一個“逃之夭夭”

圖檔源于頭條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着這個方向發展的。

中國文化有兩個時代時百花齊放 百家争鳴的,一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二是‬民國‬時期。但是‬先秦‬時期這次‬是中華‬文化‬的高峰‬,至今‬都沒有超越‬,都是‬一直‬在發展‬,從‬老子‬、孔子‬到‬朱熹‬王陽明‬再到‬曾國藩‬,儒家‬的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孔子‬時‬儒教‬的‬開山鼻祖‬,王陽明‬心學拓展‬的‬儒學‬是‬儒學‬能和‬道教‬佛‬教‬在‬形而上‬的層面‬上一分高下‬。孔子‬是‬不談‬“形而上‬”的‬,但是‬發展到‬宋明‬時代‬,儒學‬進入‬瓶頸‬,陽明‬心學呼之欲出‬,王陽明‬成為‬集大成者‬,這裡‬不贅述‬。

先秦時期的審美觀念對不對,目前的“價值觀”值不值得深思,娶一個媳婦到家要“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還要不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要是你是個女人,你可能會罵我,但是要是你是個女人還有幾個兒子,你又會什麼感想?到底要娶個什麼樣的兒媳婦?那你說要娶個“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兒媳婦。要是你有幾個女兒,你能否培養出“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媳婦來。在中國,女人是最重要的,隻有歌頌母親者少有為父親著書者。這個時代需要“灼灼其華”的女人,更需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女人。

無題

十裡桃花不如你

春風拂面化做雨

夏雨打面攜手過

冬夜共飲吾與你

辛醜年臘月十六晨于北國——道法自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