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崔護的流傳千年的一首詩,令多少癡男怨女反複吟唱,那可是這首《詩經•桃夭》卻少有人能全文背誦,大家更多的是知道“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而對于更為重要和關鍵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句并不熟悉,咱們今天就聊聊這首開啟古詩描寫美麗女子的這首短篇。

《詩經》06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夭夭:桃樹含苞欲放的樣子。 灼灼:花開鮮明的樣子。華: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歸:女子出嫁。 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蕡(fén):果實很多的樣子。 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桃樹含苞滿枝頭,花開燦爛如紅霞。
女子等閣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果實累累墜樹丫。
桃樹含苞滿枝頭,桃葉茂密色蔥綠。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隻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裡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麼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願,反映了人民群衆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這首詩,祝賀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賀人新婚的詩那樣,或者誇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實高人一等。
圖檔源于頭條
一個問題是,什麼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桃之夭天,灼灼其華”,很美,豔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社會很為流行。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雖然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着這個方向發展的。
中國文化有兩個時代時百花齊放 百家争鳴的,一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二是民國時期。但是先秦時期這次是中華文化的高峰,至今都沒有超越,都是一直在發展,從老子、孔子到朱熹王陽明再到曾國藩,儒家的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孔子時儒教的開山鼻祖,王陽明心學拓展的儒學是儒學能和道教佛教在形而上的層面上一分高下。孔子是不談“形而上”的,但是發展到宋明時代,儒學進入瓶頸,陽明心學呼之欲出,王陽明成為集大成者,這裡不贅述。
先秦時期的審美觀念對不對,目前的“價值觀”值不值得深思,娶一個媳婦到家要“逃之夭夭,灼灼其華”,那還要不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要是你是個女人,你可能會罵我,但是要是你是個女人還有幾個兒子,你又會什麼感想?到底要娶個什麼樣的兒媳婦?那你說要娶個“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兒媳婦。要是你有幾個女兒,你能否培養出“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媳婦來。在中國,女人是最重要的,隻有歌頌母親者少有為父親著書者。這個時代需要“灼灼其華”的女人,更需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女人。
無題
十裡桃花不如你
春風拂面化做雨
夏雨打面攜手過
冬夜共飲吾與你
辛醜年臘月十六晨于北國——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