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作者:简单宇宙A

引子:“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崔护‬的‬流传‬千年‬的一首诗‬,令多少‬痴男怨女‬反复‬吟唱‬,那可是‬这首‬《诗经‬•桃夭‬》却‬少有人‬能‬全文‬背诵‬,大家‬更多的‬是知道‬“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而对于‬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并‬不熟悉‬,咱们‬今天‬就‬聊聊‬这首‬开启‬古诗‬描写‬美丽‬女子‬的这首‬短篇‬。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诗经》06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女子等阁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成语故事——《诗经》一个“逃之夭夭”

图片源于头条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两个时代时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一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二是‬民国‬时期。但是‬先秦‬时期这次‬是中华‬文化‬的高峰‬,至今‬都没有超越‬,都是‬一直‬在发展‬,从‬老子‬、孔子‬到‬朱熹‬王阳明‬再到‬曾国藩‬,儒家‬的两个‬半‬“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孔子‬时‬儒教‬的‬开山鼻祖‬,王阳明‬心学拓展‬的‬儒学‬是‬儒学‬能和‬道教‬佛‬教‬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一分高下‬。孔子‬是‬不谈‬“形而上‬”的‬,但是‬发展到‬宋明‬时代‬,儒学‬进入‬瓶颈‬,阳明‬心学呼之欲出‬,王阳明‬成为‬集大成者‬,这里‬不赘述‬。

先秦时期的审美观念对不对,目前的“价值观”值不值得深思,娶一个媳妇到家要“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还要不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要是你是个女人,你可能会骂我,但是要是你是个女人还有几个儿子,你又会什么感想?到底要娶个什么样的儿媳妇?那你说要娶个“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儿媳妇。要是你有几个女儿,你能否培养出“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媳妇来。在中国,女人是最重要的,只有歌颂母亲者少有为父亲著书者。这个时代需要“灼灼其华”的女人,更需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女人。

无题

十里桃花不如你

春风拂面化做雨

夏雨打面携手过

冬夜共饮吾与你

辛丑年腊月十六晨于北国——道法自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