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前言

炮火轟鳴,狼煙四起.....1937年,抗日戰争的戰火驟然點燃了整個中華大地。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國難當頭,民族危難之際,曾有不少有志少年郎,年紀輕輕卻懷揣着一腔愛國熱情,和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義無反顧的奔赴了戰争前線。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抗日戰士

君子于役,不問歸期。

在抗日戰争期間,這些有志男兒,英雄烈士們為保中華,而舍棄了自己的家人,他們有的不幸戰死沙場,與親人天人兩隔,有的幸運存活,終于等到了戰争勝利,平安歸鄉。

而我們今天講述的故事主人公,便是這樣一位生活于抗日戰争時期背景下的小人物,15歲便離家參軍,但不曾想這一别,便是鬥轉星移幾十載,當他再次踏入故土時,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白發老人。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闊别母親,執意參軍

這位曾經的

15歲少年

,名叫

謝春生

,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裡有父母和一個妹妹。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抗日戰争全面爆發以後,日軍鐵蹄在中華大地上肆意踐踏,于是謝春生的父母也帶着他和妹妹過上了四處逃亡的生活,颠沛流離,在逃亡的過程中,

謝春生的父親不幸慘死在了日軍的槍下。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失去丈夫後的謝春生

母親王秀英

,堅強的扛起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擦幹眼淚,一手牽着謝春生,一手抱着他尚還年幼的妹妹,背上背着行囊,在這亂世之中艱難的求生存。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在逃亡的過程中,小小年紀的謝春生便已見過了太多的屠戮,流血和死亡,嘗盡了國破家亡的心酸與血淚。每當看到日軍殘暴的屠殺中國百姓時,謝春生總是将自己的小拳頭捏得緊緊的,恨不得自己也能上前與日軍搏鬥。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去參軍,奔赴前線,上陣殺敵,為抗日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但是

他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母親王秀英的反對。

對于當時作為一個母親的王秀英而言,她對兒子參軍有這樣的态度,也是能夠了解的,畢竟謝春生是當時家裡唯一的一根獨苗,作為母親的哪裡舍得讓兒子去前線,畢竟這一别,或許就是生離死别了,謝家的血脈或許也就此斷送。再加上謝春生父親的死帶給她的打擊,因而使得她如此反對謝春生參軍。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抗日戰争兒童團

面對母親的反對,謝春生也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但是他早已

心意已決

,縱使被母親視為不孝子孫,他也堅決要參與到抗日救國的行動中去,為國效力。

于是在一天夜裡,謝春生準備背着母親,悄悄逃離,臨走前,他在母親的窗前磕了三個頭,便背起自己的行囊,踏上自己的征途。謝春生自知愧對母親,他本打算打幾年仗就回家侍奉母親,那時候日軍也被打跑了,母親的氣也應該消了,他便能和家人過上安穩日子了。但不曾想,

他這一走便是七十年。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由于當時的謝春生年紀尚小,一心隻知道要打日軍,不懂得所謂的主義之分,不知道該投身哪一個陣營,于是便稀裡糊塗的加入了國軍部隊。

别看謝春生年僅15歲,但卻年少有為,想到自己的相父親和同胞曾死于日軍的屠刀下,是以他在戰場上總是士氣高漲,他所在的部隊曾前往華北地區進行抗戰,期間打過多場勝仗,表現出色,多次立功嘉獎,

直到抗戰結束時,他已經從一名普通小戰士榮升為了營長。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回鄉無望

盼望着,盼望着,抗日戰争終于迎來了勝利,謝春生也以為自己可以回家探望母親了。但是顯然他的回家之路并不順暢,因為内戰的爆發,謝春生被迫站在了我軍部隊的對立面。

但最終随着我軍部隊取得全面勝利,

1949年,謝春生所在的部隊也無奈敗逃至台灣,謝春生便從此遠離了大陸,而自己的回鄉之日,也變得遙遙無期。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逃至台灣的謝春生,對家鄉,對母親的思念日漸濃烈,他不知道母親和妹妹在戰亂中是否還安然存活?如果活下來,他們現在又究竟身在何方?母親身體是否健康?妹妹長大成人後是什麼模樣?上學了沒有?等等無時無刻不牽動着謝春生的心。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但是根據當時的形勢來看,他想要回鄉,已經成為一種奢望,是以他隻能等待。在這一期間,他也在台灣娶妻生子,過着屬于自己的戰後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時間一晃,就是70年的光陰。

此時的謝春生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時常被病痛困擾,每每這時他就會想起母親和妹妹,每每與妻子訴說心中的思想之苦時,眼淚總是忍不住的奪目而出。但縱使時間無情流逝,謝春生依舊沒有放棄回家的希望。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一别70載,終回鄉尋母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謝春生多年的等待迎來了希望。2008年12月15日,

海峽兩岸正式實作了“三通”

,謝春生才終于得以有機會踏上回鄉的歸途,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86歲高齡的老人了,四世同堂,擁有自己新的家庭和家人。

當時的謝春生甚至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出于對謝春生身體的考慮,于是他的妻子,子女們都曾勸他要不别回去了。

但是謝春生為了心中的回鄉執念,早已将自身的病痛抛之腦後,堅持要回家尋找母親和妹妹,甚至流淚表示:

“就算是死,我也要回去看看。”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于是一個月後,謝春生顫顫巍巍的拖着自己年邁的身體回到了故土,由于已經過去了70年,故鄉早已經物是人非,全然不是他記憶中的那般模樣了。

按時間來推算,此時的母親王秀英應該已經有106歲了,還活在人世的可能性并不大,再加上故鄉翻天覆地70年的改變,謝春生想要尋親,可以說難如登天。那謝春生又該怎樣尋找曾經的母親和妹妹呢?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最終還是要得益于網絡時代資訊的發達,無奈之下,謝春生隻能尋求媒體的幫助,在諸多媒體的宣傳和一些好心人的幫助下,謝春生真的找到了自己闊别多年的母親和妹妹。

在得知自己的母親和妹妹都尚在人世後,謝春生難掩心中的激動和喜悅之情,在得到母親所在的具體位址後,便立刻前往與之相見。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再見到母親王秀英時,母親已經卧床多年,神智也變得不大清楚了,但是卻唯獨沒有忘記自己這個離家的兒子。

根據謝春生妹妹的講述,

母親王秀英這麼多年來,都始終放不下這個兒子,也始終堅信自己的兒子一定還活着,就算神志不清依舊整日叫着兒子的名字。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有生之年,再見母親,謝春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緒,覺得此生虧欠母親太多,沒有盡到一個兒子應有的責任與孝道,立刻跪倒在母親面前,痛哭流涕,并叫了一聲遲來的:“娘”。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此時的王秀英雖然視力模糊,耳朵也背了,但是當一聲“娘”喊出後,王秀英看着眼前這個同樣頭發花白的老人,雖然也愣了好幾秒,但随即眼淚卻從眼角流出,并緊緊握住謝春生的手,用含糊不清的聲音說了一句

:“生娃,你回來了”。

這一幕,不禁讓在場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正是因為愛,因為心中的思念和執着,已經106歲的老母親依舊在癡癡的等待他兒子的歸來,盡管此時的兒子也已89歲,但是骨肉親情,難分離,甚至能超越時間和距離的界限,感人至深。

抗戰時他15歲瞞母參軍,多年後回來尋母,106歲母親仍在等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