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談及赤壁之戰,後世學者一般将其視為三國鼎立的開端,而曹、劉、孫三家泾渭分明,也是由此開始。然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的一兩年内,并非後人想象中的意氣風發,反而有種“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感覺。

據《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八》記載:

“劉表故吏士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衆,乃自詣京(口)見孫權,求都督荊州。”

為謀求更多“利益”,劉備不惜冒着被軟禁的風險前往京口拜谒孫權(周瑜、呂範皆曾建議扣押劉備)。此次會面後,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後者頗為滿意,不僅“進妹于備”,還允許劉備都督荊州。

奇怪的是,徐州遠在中原,并非是孫權能染指的。那麼,劉備又是如何用徐州牧這張“空頭支票”來打動孫權的呢?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青州、徐州

一、主動讓出聯盟主導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

“劉備表權行車騎将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按劉備本傳記載,他在表奏孫權之前,便已經略定江南四郡;在荊州牧劉琦病死後,劉備又在衆人推舉之下,順理成章地接過荊州牧之位。

話雖如此,劉備的處境卻頗為艱難。因為長沙、零陵、貴陽、武陵四郡雖屬于劉備管轄,但四郡與長江接軌的幾處重要據點,均為周瑜掌控。

陸路上有曹操(襄陽、宛城仍屬曹魏)虎視眈眈,水路又受江東制約,是以劉備在荊州的發展并不順利。

正因如此,劉備才會冒險前去拜谒孫權。所謂“求督荊州”,即指劉備希望孫權能真正承認他在荊州的統治地位。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陳壽之是以再次提及“備領荊州牧”一事,便說明:劉備此時都督荊州,已經得到孫權承認。換言之,劉備表奏孫權為車騎将軍、徐州牧,孫權則承認劉備任荊州牧的合法性。

按照“等價交換”的交易原則,既然劉備已經得到了不少好處,那麼車騎将軍和徐州牧對孫權來說,也肯定是大有益處。

在此之前,孫權雖已據江東六郡,但他明面上的職務,還隻是讨虜将軍、會稽太守。反觀劉備,則是左将軍、豫州牧。

從軍職和官職來看,劉備的政治地位都要比孫權高。按照慣例,劉備應該才是孫劉聯盟的“盟主”。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但劉備也知道,自己的綜合實力遠不如孫權,是以他以退為進,表奏孫權為車騎将軍、徐州牧,使其職位高過自己半頭。

尤其是車騎将軍,它往往是漢末以來“讨賊”聯盟盟主的“标配”之一。如關東聯軍讨董之時,盟主袁紹便領車騎将軍;又如莫須有的“衣袋诏”事件,謀誅“漢賊”曹操的主使董承,同樣為車騎将軍。

可見,劉備奉孫權為車騎将軍,便有尊其為“抗曹聯盟”盟主的意思;同時,這也明确了孫權在孫劉聯盟中的主導地位。

當然,孫權遙領徐州牧背後的政治原因,同樣不可忽略。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東漢時期的徐州的位置所在

二、彌補地理正統上的不足

徐州本屬曹魏,既不在劉備轄内,也絕非孫權能染指。是以,孫權領徐州牧這一行為,屬于遙領。

“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别于國内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也。”

(參見于顧颉剛、史念海所著《中國疆域沿革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遙領現象頗為常見,其中,又以吳蜀兩國為最。

赤壁之戰後,劉備加封關羽為襄陽太守;孫權改年号為黃龍,也加封朱然為兖州牧。然而,襄陽郡卻歸屬曹魏,兖州更是曹操的老巢。可見吳蜀兩國經常将曹魏境内的疆土,“虛授”給臣下“管轄”。

更有意思的是,孫權正式稱帝之後,還曾與蜀國“共分”曹魏疆土。

“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兖、冀、并、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因為兖州、冀州被“劃分”給了蜀國,是以朱然的兖州牧、步骘的冀州牧都沒當多久,便被撤掉了。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吳蜀兩國的遙領現象為何如此常見?

這絕非是虛張聲勢。實際上,作為一種必要的政治手段,吳蜀兩國想要通過遙領之舉,來表達他們本身的正統地位。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動以朝廷為辭”,在政治上占據高位;加之曹魏據守中原,占天下之土十之七八。是以,曹魏在地理上占據了正統地位。

反觀孫劉聯盟,以劉備“皇室後裔”的身份為依托,并打出“匡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口号。是以,吳蜀兩國在名聲上占據了正統位置。

在此情形之下,偏安一隅的吳蜀兩國之是以會大量遙領與虛封(與遙領類似,指受爵者的封地在他國境内),便是為了彌補本身在地理正統上的劣勢。

綜上所述,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可視作吳蜀兩國遙領之開端。這不僅明确了孫劉聯盟争奪正統性的統一目标,也讓孫權合理依附在蜀漢正統之下,以彌補自身在地理和名聲上的雙重劣勢。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冀州、并州

三、幫助孫權收攏流寓士族

孫權遙領州牧,可為冀州牧,也可為冀州牧,為何偏偏是徐州牧?

從孫權日後曾與呂蒙“又聊複與論取徐州”來看,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極有可能是後者主動選擇的結果。

這是因為:江東内部的一些重要謀士(流寓士族),大多出身于徐州。如,張昭為彭城人,張纮、陳端為廣陵人,諸葛瑾為琅琊人、步骘為淮陰(當時屬臨淮郡)人。

在江東政權内部,盡管孫權與江東豪族達成合作關系,但他仍需要其他力量來制衡他們。除孫氏宗親與淮泗舊将(指孫堅、孫策的元從武将,多為江西人氏)之外,流寓士族(指前往江東避難的外來士族)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以張昭、諸葛瑾為代表的流寓士族,并非江東本土出身。是以,孫權更願意拉攏他們來幫助自己打壓江東豪族。

徐州遠在中原,為何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還能讓其頗為受用

上圖_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

據《三國志·步骘傳》注引《吳書》記載:

“權為徐州牧,以骘為治中從事,舉茂才。”

按漢制,地方長官有權征辟、察舉地方上的才子。是以,孫權為徐州牧,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提拔徐州出身的流寓士族,并将他們凝聚到自己身邊。

這麼看來,劉備表奏孫權為徐州牧,并非是一張“空頭支票”。此舉不僅能彌補江東政權在地理和名聲上的雙重劣勢,也能幫助孫權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可見,聰明人之間的交易,往往是雙赢的。

作者:

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

莉莉絲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鑒》《東漢政區地理》《中國疆域沿革史》《大漢帝國在巴蜀》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