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相信很多人對于華夏文化,都持有絕對敬仰的态度

,縱然華夏民族的文化,具備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然而很多事情都有着兩面性,并非是好的一面,就能夠與壞的一面相抵。

不可否認的是,封建社會的确存在了極其之久,同樣也擁有過鼎盛時期,隻是功過不可相抵的道理,用來形容文化也同樣适用。

好的文化理應得到,世世代代傳承,而壞的文化,就應該被當機立斷摒棄掉,而國小課本中被稱贊的優秀人物,長大後其實也走上了作惡道路,

正所謂一條臭魚,隻會将整口鍋弄得滿是腥氣。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話糙理不糙

,像曾經數百年前,将女性嗜毒到瘋狂地步的裹腳文化,就是典型的破舊思想。

沒有清朝閉關鎖國,或許後來的華夏百姓,就不會遭受到如此殘忍的打擊,當然這一切還是要歸于,清末政府的不斷進步與提升,

可見不分青紅皂白的墨守成規,通常都不會獲得好結局。

就如同被瘋狂侵略的華夏一般,原地踏步不懂得透過事實看本質,那等待自身的,就永遠逃不過失敗二字,從上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曆史典故,如今已經成為了後世人們心中的經典。

比如很多人都聽過的,孔融讓梨與李紳的憫農,亦如鑿壁偷光的典故,

但其實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後來都變成陌生的模樣。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孔融讓梨 最後變成讓孝

隻是所謂的經典當中,就沒有應該被摒棄掉的東西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就像得到全國人民多年以來支援,與贊同的曆史典故孔融讓梨。

其實作實生活中的孔融,到最後真的就與年幼時期那般,成為流芳百世的偉人了嗎,相信無數人看到這個問題,心中都會回答是的,然而事實永遠殘酷。

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中,所宣揚的道理,乃是懂得孝順與分享,

不過孩童時期的孔融,着實是所有孩子們的行為典範。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但慢慢地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被耳濡目染久了,

曾經被人人稱贊的少年孔融,竟也毀了名聲

,故事中的孔融将謙虛禮讓,這四個字發揮得淋漓盡緻。

身為陽光的小少年,孔融身上的特點,被鄰居們口口相傳稱贊,在哥哥們面前,孔融不僅是一位聽話懂事的好弟弟,同時更加為整個家庭與長輩們,做出了不少貢獻。

懂事的孩子,永遠會得到多數人的喜歡,

隻是沒想到後來成年的孔融,身上的優秀品質竟是煙消雲散。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不僅做出了讓孝這等,令人難以切齒的行徑,與此同時所作所為,更是與曾經的他,并無半點牽連,

前後反差之大令人發指震驚。

而與孔融一般人設崩塌的,還有刻苦努力的匡衡,匡衡的故事想必孩童們都及父母們說起過,鑿壁偷光的故事中,

匡衡用一個貧困冷清的家庭,為自身強行開辟出一條光明大道。

為了能夠看書寫字,追求未來與夢想,少年匡衡早就沒有孩童時期的天真爛漫,

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這句話用來形容匡衡再合适不過。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為官後卻貪贓 失去初心

但天不遂人願,往往托着多數人期盼的人,最後都沒能獲得,令人世人心儀的結局,小時候的偷光,是為了謀劃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成年後步入社會的匡衡,卻做出貪贓這等,為人所不齒的龌龊行為。

貪贓枉法被成年後的匡衡演繹到極緻,誰都沒能料到,以往如此刻苦用功的匡衡,竟然會冒大不韪,去做此等卑鄙的行為。

漢元帝在位之際,是匡衡事業的鼎盛時期,

或許是位高權重的宰相之位,使得匡衡逐漸在官場中迷失掉本心。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為官者的初心在官場中,顯得一文不值

,是以久而久之,匡衡不再重視當年初入官場的志向,一心為民為國家效力,仿佛變得沒有任何價值。

宰相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去在位的皇帝外,宰相便是天下人心中的定海神針,朝堂上匡衡更加體會到,調遣他人為自身所用的快感。

當然最重要的還屬,金錢方面的誘惑,

随着手中權力的越來越大,直接導緻匡衡對于錢财看得極重。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手握重權的結局,就是令匡衡開始大肆利用職務便利

,用百官之首的位置,來為自身牟取到更多利益,這樣無疑是違法的,同時也是自私自利的。

後來的匡衡也為這種見利忘義的行徑,付出了慘痛代價,匡衡與孔融都是後來進入社會後,才變得如此貪戀錢财,與性格冷漠涼薄。

但是李紳的經曆就大有不同了,

憫農這首詩的橫空出世,令李紳在民間的聲望十分優秀。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坊間傳言中的李紳謙遜有禮,懂得為人進退适宜

,然而真實情況中的李紳,卻是飛揚跋扈,做出一首詩倒是意外名揚四海。

隻是真的假不了,而假的永遠真不了,李紳的為人讓文武百官,都有所不齒,奈何李紳本人做戲的功夫,着實出神入化。

在百姓面前的李紳,從來都是一副憐憫衆生的救世主模樣,但在生活中與朝廷之上,李紳卻極為喜歡利用權勢壓人,

由于年少時期父親的早早離世,導緻李紳後來的生活颠沛流離,很是沒有安全感。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人設崩塌 看重權勢的忠臣

是以此種情況下,李紳對于權勢的看重,自然也不言而喻

,憫農這首詩成就了,李紳後面的飛黃騰達,同時也成為壓垮李紳人設的一根最重要的稻草。

到達晚年時期的李紳,早已經忘卻了曾經做出憫農,這種驚世詩句的初心,李紳最愛的便是,用手中權力來壓制旁人,或許因為這樣李紳可以趁機獲得一絲快感。

吳湘案中李紳已經沒有了,為官者的慧眼識珠,與清醒頭腦

,相反盡是貪婪與卑鄙。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縱使吳湘案是李紳為官生涯中,最令人鄙視的一起重大事件,不過與付出代價的匡衡截然相反。

李紳到臨終前的名聲,還仍舊值得稱贊

,不過吳湘案被翻案後,李紳的子孫卻代其受過,也算是了結了當年冤案的孽緣。

從孔融到匡衡再從匡衡到李紳,這三位名人在許多人心中,其實都正義使者的化身,

迄今為止利用孔融讓梨典故,來教導後代們的長輩,仍舊比比皆是。

國小課本上被誇的3個曆史人物,長大後卻人設崩塌,名字都很熟悉

包括鑿壁偷光的故事在内,都是國内赫赫有名的曆史典故

,沒有否認在故事中,他們的行為,但若是因為故事中的出彩做派,而确定一個人永遠不會犯錯,那麼這種想法才是大錯特錯。

俗話說得好,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會獲得進步與提升,若是好的壞的全部吸收,對于自身将也會是一個不小壓力。

人都是會被改變的生物,

初心易改且極其不容易保持

,能夠做到始終如一的人,必定會闖出名堂,反之則定會付出代價,與跌落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