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1900年組成聯軍入侵中國北京的共有8個國家,分别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但是,在戰後的談判過程中,共有14個國家向清廷提出索賠要求,多出6個國家。這6個國家分别是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它們并沒有出兵,但是聲稱“在戰争中有人員和财産損失”,是“受害國”。是以,它們也要求清政府進行賠償。清廷連皇帝和主事的慈禧太後都逃離了北京,留下來進行和談的人沒有能力與這些國家争辯,隻能預設6個國家的要求。就這樣,清政府面臨着14個“債主”。

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14個“債主”各自心懷鬼胎,英國、法國認為賠款的數額不能超過清政府的賠償能力,所提出的要求不應該超過合理的數目;德國、俄國都想借此機會“大撈一筆”,認為賠款越多越好,如果清政府賠不出來,可以從各國的銀行貸款;日本因為和大清有《馬關條約》,則不希望清政府負擔過重而會影響《馬關條約》賠款的支付;美國主動提出應盡量讓清政府少賠款,不多于1.5億美元。

美國為什麼會提出這種“不合群”的索賠方式呢?它真的是對中國“仁慈”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當時的美國正在大力推行“門戶開放”政策。這一政策被美國确定為對華關系的“國策”。此時的美國并不缺少資金,它希望憑借強大的經濟力量,打破其他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格局,并逐漸取代它們,成為能夠左右清王朝的新霸主。

英國人羅伯特·赫德時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加按察使銜,官居三品。赫德長期在中國任職,對清政府的财政狀況非常熟悉。赫德根據清朝的财政來測算,清政府每年的實際稅收不到1億兩白銀,分攤到4億多人口上,每人每年僅負擔2錢白銀,這個水準比當時的一些國家低。據此,赫德說:“通過增稅的辦法所增加的賠款,每年不應超過2000萬兩白銀。應當盡可能地低于這個數目,不能再多。”為此,赫德向西方列強送出了4份報告,提出賠款數額應定為4.5億兩白銀,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支付期限為39年,每年按4.5%收取利息,本息合計約9.8億兩白銀。

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然後,根據各國的“實際損失”進行配置設定。各國的配置設定比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結果,14個國家對分到的數額都很滿意,因為這筆錢遠遠超過了它們的“實際損失”。

大清滅亡後,民國政府繼續進行賠償,但由于形勢的發展,經過延付、停付及退還,實際賠款并沒有達到這個數目。據曆史資料統計,至1939年1月15日國民政府财政部發出通告宣稱停止支付庚子賠款為止,1902-1938年這37年間,庚子賠款總計實付之數為6.64億海關兩,扣除部分國家退款,中國實際支付給的賠款數額共五億七千六百多萬兩,約占總數的58%。

放棄賠款的四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和約》德國放棄了1917年3月14日以後的賠款;奧匈帝國瓦解後,奧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棄賠款;十月革命發生後,1924年蘇俄政府放棄賠款。

退還賠款的六國:1907年12月3日美國總統在緻國會的谘文中,要求國會授權退還庚款用于中國的教育,派遣學生來美為方式之一。該提案在美國會通過。1908年美國總統便簽署法案退還賠款1160萬美元,在美國輿論界赢得一片贊美之聲。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退還其餘的庚子賠款。美國的退款,産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1920年12月英國通知中國将退還庚款,作為中英兩國共同利益之用,并希望以英式教育教導中國人,發展中英貿易,增進英國經濟利益。法國這時也通知中國将退還庚款。中比、中意分别于1925年、1933年訂立協定退還庚款。荷蘭于1926年将庚款全部還給中國。

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在整個庚子賠款中,配置設定給日本的配額是7.73%,在十一個國家之中排名第五。當美國退還庚款後,留美學生逐漸超過了留日學生,這一現象引發日本的關注。1918-1921年間,高橋本吉、清水留三郎等一批日本議員接連向國會提出了有關中國留日學生教育問題的質詢和建議。于是日本政府開始以懷柔方式對待中國留學生。1923年3月,日本第46屆國會通過議案,決定退還19%庚子賠款以發展對華文化事業。不過,日本将庚子賠款用于所謂對華文化事業隻不過是一種幌子而已,它雖想以此博得中國人民的好感,但卻掩蓋不了其侵略實質。

中國從1902-1938年這37年間,中國對日庚款的實際支付總數計為5736萬海關兩,加上青島公有财産及制鹽業補助國庫券,國實付與日本的賠款數額占庚款的99%,甚至在八一三淞滬激戰正酣之時,民國政府仍于8月31日繼續向日本支付8月份當月庚子賠款計英鎊32824元,事情暴露後,羞愧難當的孔祥熙終于出面宣布自9月起不再支付。

相關電文如下:

1937年8月26日當時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緻孔祥熙電:“應付日庚款及善後結款,為保持海關完整、維護稅收計,仍應暫予照付,以全債信而免糾紛。除面陳次座外,謹電請鑒核。”

1937年8月27日孔祥熙緻梅樂和電:“宥電悉。月款可照議暫付。”

1937年9月7日梅樂和緻關務署第11969号呈:“……至日本庚子賠款部分計英金三萬二千八百二十四磅十五先令,系于八月三十一日到期,前以奉到鈞署八月卅電饬暫緩撥付,未即照撥。嗣于八月三十一日奉準撥付,即于當日将款如數撥付,已由日方收訖。嗣後對于日本債、賠各款,在未奉另令以前,自應遵照此次電令,仍照向例按月到期時照撥,以全債信……”

八一三淞滬會戰,蔣介石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民國政府之是以委曲求全,目的很明确,對日作戰,蔣介石深知自己的能力,很多時候,軍火武器還需要依靠美國等國的支援,是以,他想着靠賠償日本庚子賠款的方式,來樹立自己民國政府的威信,讓其他國家看到政府對“敵人”都如此講信譽,進而多方位支援他。

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蔣介石大概覺得日本翻身希望渺茫,蔣介石才敢對日宣戰,中日間一切條約據此都被廢止,中國對日庚款部分以膠濟鐵路青島公産及鹽業等各項償款當然廢棄,中國不再有償還的義務,但似乎蔣介石對于償還庚子賠款情有獨鐘,宣布停付庚款的事一直拖到1943年, 也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的兩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