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文丨劉月娥

由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出品的大型現代花鼓戲《夫子》亮相于第七屆湖南省藝術節,用豐富的表現力生動演繹了書生張九如從辛亥時期到抗日戰争時期的心路曆程。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夫子》雖取材于傳統戲曲《讨學錢》,但編劇徐瑛重建立構人物關系,取其一點“趣”而橫生一片“意”,對傳統戲曲中備受嘲諷的迂腐文人——張九如進行了“改造”,圍繞兩次開學堂、關學堂的案例,将夫子始終堅守的人生信條,即劇中所唱的“活成了一根筋”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來。戲曲不僅生動展現了舊時代文人在曆史變革中内心的迷茫與彷徨、痛苦與焦灼、覺醒與反抗的心路曆程,還通過夫子所堅守的“仁、義、禮、智、信”的精神信條,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的時代之光。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夫子》的首演結束時,台下掌聲雷動,觀衆一片叫好。《夫子》能獲得如此成績離不開演員朱貴兵的出色表演,他精準地把握了舊時代文人受傳統文化浸染的精神氣質,将一個身處社會大變革時期的落魄書生尴尬的生存困境展示出來,同時将人物放在個體生死與民族大義的天稱上進行衡量,為人物精神性格的轉變提供了契機,也是編劇對夫子進行“形象改造”的關鍵。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舊人,夫子經曆了發生在上個世紀上半葉的諸多曆史重大事件,一直被時代的潮流裹着走,始終在抗拒改變與順應時變之間徘徊。如他踉踉跄跄踏入“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清末民初的亂世,又遭取消科舉、辛亥革命、國共分裂、抗日戰争的激烈變革,思想雖還停留在舊時代,但身軀已然卷進了洶湧激變的新時代洪流。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當上一次科舉考試失敗的夫子摩拳擦掌,準備再戰科考時,卻被告知科舉考試取消了,倉皇失措的夫子隻得另謀生路。亂世之中,自帶酸腐之氣的夫子既要謀生,又想要保有文人的尊嚴,為讨學錢便遭到陳大嫂的嘲弄與羞辱。當陳大嫂丈夫犧牲後,她被定性為“共匪”之婦,性命攸關之時,夫子抛開“男兒膝下有黃金”的古訓,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悲憫之情屈尊下跪救人。他不懂“人情世故”,是常人眼中的“蠢不帶發”。他與陳大嫂本有情意,卻“恪守男女之妨”,甯為“君子之交”也不願陳大嫂再嫁,敗壞她的名聲。夫子身上既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也有其不健康的因子,既沖突,又相融,人物既可愛、可憐,又可恨、可敬,給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劇本思想的深刻性還展現在被傳統文化浸泡之下的夫子所表現出的性格中健全的一面。編劇讓人物在生死存亡中從容走向人物的高光時刻,這樣容易被觀衆所了解,也更容易産生共情。如當日軍要求他以日語教學,傳播所謂的東亞共榮的思想,他誓死捍衛民族文化。夫子開學堂,從開始為個人生計到為鄉鄰不做文盲,再到不做亡國奴,夫子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直到夫子喊出“漢語不亡,中國不亡”的心聲,個體命運與家國命運同頻共振。從維護個體尊嚴至捍衛民族尊嚴,其性格光芒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

編劇精心設定張夫子抱孔夫子牌位跳湖,寓意深刻。孔夫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其“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融入士大夫血脈中,張夫子懷抱孔夫子牌位跳湖未被淹死,既是自然浮力,也是編劇徐瑛賦予了這個牌位新的寓意:文化的興衰維系國家的存亡。可見劇名《夫子》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的深情呼喚,也是張夫子由個體的“迂腐之氣”接入宇宙間“浩然正氣”的展現,埋下了人物性格轉變的伏筆。拜孔子靈位,抱孔子靈位沉江等細節是編劇以寫意方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将宏大的主題寓含于細微情節,賦予戲曲非凡的思想品格。變遷的是時代,不變的是不屈的民族氣節。

特别是在結尾處,日軍逼迫張夫子用漢語傳播所謂“東亞共榮”的思想,覺醒了的夫子振臂高呼“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氣”,應者雲集。那種為民族氣節而生的英雄氣概感動了所有在場者,伴随着從舞台上鋪面而來的漢字,頑強地鑽入觀衆的眼裡。戲曲在高潮中落下帷幕,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劇評丨劉月娥:《夫子》從踉跄入世到凜然正氣

《夫子》前三場延續了《讨學錢》語言的幽默诙諧。讨學錢那段張夫子與陳大嫂的對白與唱詞,充滿鄉間俚語趣味,陳大嫂的機智幽默與夫子的樸實迂腐形成強烈反差,人物性格反差越大,喜劇效果越明顯。唱詞也具有同樣的幽默風格,将《論語》、《三字經》以及《增廣賢文》中的金句與粗俗的大白話結合在了一起,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将一個迂腐的學究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督學“牆頭草”的性格也與夫子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節操形成鮮明的對比,語言活潑有趣、充滿生機與活力。随着劇情的精彩推進,語言風格由活潑逐漸轉為凝重、激烈。如第六場是陳大嫂祭拜陳胡子,唱詞凄婉悲戚;當夫子帶領村民與日軍對峙時,唱詞激烈昂揚、铿锵有力,感染力很強。

總的來說,編劇徐瑛從改編傳統戲曲入手,借助《夫子》緻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以傳統文化涵養出來的夫子在颠沛流離的戰亂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氣節、高尚情操也為今年中國共産黨的一百年華誕增添了一抹“鮮紅”。花鼓戲《夫子》将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既有濃郁的地方戲曲特色,又有深厚的曆史底蘊,盡顯戲曲之美。

攝影:孫波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