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謀臣龐統如果沒死,劉備最終能夠統一三國嗎?

蜀漢政權的核心要點在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句話雖然是諸葛亮在劉備病逝之後所說的,可是這句話也是蜀漢政權在三國中最為緻命的痛點。

劉備所在的川蜀之地本來就是一個相對閉塞的政權,蜀漢之地雖然在劉備入主之前沒收到戰火的過度摧殘,可是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城長時間的興兵征讨,已經讓蜀漢政權處于一種極度疲軟的狀态。

而任何時候,能夠支撐戰争的往往都不是一個帝王或者是一個謀臣。

重要的是這個政體背後的經濟實力,很明顯,川蜀之地根本沒有和曹魏、東吳想匹敵和對等的實力。

諸葛亮在北伐戰争當中已經使用了一個較為合适的方法:

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

這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的一點資料。

諸葛亮在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失敗後,在撤軍的路上将附近的群眾遷移到了蜀地,這是為何?

真正的原因正在這裡:蜀地疲敝

沒有源源不斷的人口來支撐蜀地的經濟,長時間的無功勞師遠征隻能将蜀漢之地強行拖垮,而北伐的首要目的就是搶奪更多的地盤、更多的人口來激活當地的經濟,以此來支撐蜀地的北伐戰争。

冬,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将張郃交戰,射殺郃。(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戰争一共進行了五次,有三次是因為缺少糧草而無奈撤軍的。并且,諸葛亮每次出兵的兵員和曹魏相比是最少的,可以仍然三次都是缺糧而返。是以,我們大概能夠看得出來,蜀漢之地的經濟發展的并不好,相反,他被長時間的消耗戰漸漸拖垮了當地的經濟。

以上的例子大家也許已經能夠看得出來,劉備能夠一統三國不是取決于身邊的謀臣、武将,最為緻命的蜀漢之地的經濟是否支撐劉備發動大規模的戰役。

倘若劉備能夠在出戰之後取勝,攻城掠地,搶占人口的話,那麼一統三國是有很大的勝算的。

也許是影視劇中衆多的謀臣形象強化了大家對于謀臣的印象。更多的人開始認為謀臣、武将是一個政權取得勝利的必然因素,其實恰恰相反,這些因素雖然是重要的,但是其實更為重要的還是所在政權的經濟能力。

我們可以看一下益州這一塊地方的地形圖:

益州這塊地方地處盆地,四處都是高山,交通極其的閉塞,所擁有的耕地面積也極為的有限,想要突破自身的桎梏必須出兵長安,或者東吳之地,可是這兩個地方無論是哪一個地方,劉備都沒有信心能夠一舉拿下。

出逼湖北之地,湖北三大重鎮的将領被東吳屯集重兵把守,拿不下就又是勞師遠征,空耗國力。

出逼長安之地,曹魏政權屯兵駐守的長安連接配接觸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曹魏政權死死的擋在了關中之外。

而劉備想要争霸天下,必須從關中出兵搶占中原腹地才有更多的機會和曹魏、東吳争雄。

謀臣龐統的死固然十分的可惜,龐統雖然設計幫助劉備奪取了益州,但是在對于出兵川蜀之地抗衡曹魏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夠勝利。

還是之前的那些話,想要争雄天下,必須要有雄厚的國力支撐,劉備想要争雄天下,最好的辦法仍然也是奪取長安和洛陽之地。

因為,當時的南方地區并未得到完全的開發,整個大的格局下,幾乎所有的人口均在中原大地之上,南方人口和中原人口相比,仍然有很高的落差。

而中原大地不一樣,中原大地占有九州之地。龐大的人口群體可以迅速恢複被戰争破壞的小農經濟,也可以讓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起來。這樣一來,無疑可以為長時間的戰争提供有效的支撐。

是以,戰争不糾于一人之過,而在于這個政權背後雄厚的經濟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