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谋臣庞统如果没死,刘备最终能够统一三国吗?

蜀汉政权的核心要点在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句话虽然是诸葛亮在刘备病逝之后所说的,可是这句话也是蜀汉政权在三国中最为致命的痛点。

刘备所在的川蜀之地本来就是一个相对闭塞的政权,蜀汉之地虽然在刘备入主之前没收到战火的过度摧残,可是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城长时间的兴兵征讨,已经让蜀汉政权处于一种极度疲软的状态。

而任何时候,能够支撑战争的往往都不是一个帝王或者是一个谋臣。

重要的是这个政体背后的经济实力,很明显,川蜀之地根本没有和曹魏、东吴想匹敌和对等的实力。

诸葛亮在北伐战争当中已经使用了一个较为合适的方法:

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这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的一点资料。

诸葛亮在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失败后,在撤军的路上将附近的民众迁移到了蜀地,这是为何?

真正的原因正在这里:蜀地疲敝

没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来支撑蜀地的经济,长时间的无功劳师远征只能将蜀汉之地强行拖垮,而北伐的首要目的就是抢夺更多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来激活当地的经济,以此来支撑蜀地的北伐战争。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一共进行了五次,有三次是因为缺少粮草而无奈撤军的。并且,诸葛亮每次出兵的兵员和曹魏相比是最少的,可以仍然三次都是缺粮而返。所以,我们大概能够看得出来,蜀汉之地的经济发展的并不好,相反,他被长时间的消耗战渐渐拖垮了当地的经济。

以上的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看得出来,刘备能够一统三国不是取决于身边的谋臣、武将,最为致命的蜀汉之地的经济是否支撑刘备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倘若刘备能够在出战之后取胜,攻城掠地,抢占人口的话,那么一统三国是有很大的胜算的。

也许是影视剧中众多的谋臣形象强化了大家对于谋臣的印象。更多的人开始认为谋臣、武将是一个政权取得胜利的必然因素,其实恰恰相反,这些因素虽然是重要的,但是其实更为重要的还是所在政权的经济能力。

我们可以看一下益州这一块地方的地形图:

益州这块地方地处盆地,四处都是高山,交通极其的闭塞,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也极为的有限,想要突破自身的桎梏必须出兵长安,或者东吴之地,可是这两个地方无论是哪一个地方,刘备都没有信心能够一举拿下。

出逼湖北之地,湖北三大重镇的将领被东吴屯集重兵把守,拿不下就又是劳师远征,空耗国力。

出逼长安之地,曹魏政权屯兵驻守的长安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曹魏政权死死的挡在了关中之外。

而刘备想要争霸天下,必须从关中出兵抢占中原腹地才有更多的机会和曹魏、东吴争雄。

谋臣庞统的死固然十分的可惜,庞统虽然设计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但是在对于出兵川蜀之地抗衡曹魏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胜利。

还是之前的那些话,想要争雄天下,必须要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刘备想要争雄天下,最好的办法仍然也是夺取长安和洛阳之地。

因为,当时的南方地区并未得到完全的开发,整个大的格局下,几乎所有的人口均在中原大地之上,南方人口和中原人口相比,仍然有很高的落差。

而中原大地不一样,中原大地占有九州之地。庞大的人口群体可以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小农经济,也可以让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这样一来,无疑可以为长时间的战争提供有效的支撑。

所以,战争不纠于一人之过,而在于这个政权背后雄厚的经济基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