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末期,王翦滅楚時為什麼非向赢政要兵60萬?

攻打楚國之前,李信自信20萬兵力可滅楚,而王翦認為非60萬不能為。秦王政果斷選擇李信,于是有了李信的狼狽而歸。

臨陣換将,兵之大忌。然而滅楚之戰中,面對李信的失敗,秦王政還是将王翦換上,且舉全國之力組軍60萬交給了王翦。而王翦不負衆望,一年後與項燕正式開戰,攻進壽春,滅亡楚國。可以說王翦的滅楚之戰是秦國自長平之戰後的又一次精彩之戰。

戰國末期,王翦滅楚時為什麼非向赢政要兵60萬?

其實,自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局勢發生很大變化,秦國的強盛已經不是任何一個諸侯國靠一己之力能對抗的,此時合縱應該成為主旋律,然而東方六國本就心不齊,又秦國還時不時派出間諜賄賂其臣,反間君臣。是以縱然合縱取得過部分勝利,還是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趨勢,秦國首先滅掉了南韓,然後趙國,在滅魏之前,王翦之子王贲領軍攻下了楚國北部十幾座城池,消除了攻魏的後顧之憂,見好就收。滅魏之後,滅楚之戰正式打響。

秦王政首先面臨的是選将的問題,秦王政是想要培養新的将領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信很得秦王政的青睐,之前的滅趙之戰中,李信表現不錯,後來追擊燕國太子丹也算是立了頭功。是以秦王政首先想到了李信,問他滅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的說20萬足以,然後秦王政又去問了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不可,對于王翦的獅子大開口,秦王政明顯很排斥,他認為王翦老了,怯懦了,然後就用了李信。而王翦則稱病告老還鄉。

戰國末期,王翦滅楚時為什麼非向赢政要兵60萬?

于是李信和蒙恬率軍難攻楚國,李信攻打平輿,蒙恬攻打寝丘,然後又攻克郢陳,兩人相約在城父彙合,攻打壽春。然而正當李信自信一舉攻破楚國的時候,後方出了問題,昌平君在郢陳發兵攻打秦軍,截斷了李信的後路,而項燕又組織楚軍也跟随在秦軍後面,攻打秦軍,李信不察,最終七個都尉被殺,兩個營壘被攻破,李信狼狽而逃。

秦王政大怒,撤下李信,又親自跑去王翦的家鄉,希望王翦帶兵滅楚,王翦依舊堅持要用六十萬大軍,雖然很肉疼,但考慮到滅楚大業,秦王政還是答應了王翦,王翦知道秦王政多疑,為了安心攻楚,王翦向秦王政為子孫讨要衆多田宅園池。這才讓秦王政放心将軍隊交給王翦。

王翦同蒙武率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大軍到了平輿,便安營紮寨,堅壁不出,無論楚軍怎麼挑戰,王翦就是悠哉悠哉的不出戰,而士兵們也是休息的休息,投石子的投石子,跳躍的跳躍。

秦楚對峙一年有餘,楚軍看到秦軍一直不進攻,考慮到糧草儲備問題以及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人心開始浮躁,楚軍開始撤退,而秦國的士兵已經完全放松下來,于是王翦指令出兵,打敗楚軍,後來更是殺死項燕,楚軍潰敗而逃,不久,王翦同蒙武攻進壽春,俘虜了楚王負刍,楚國滅亡。

戰國末期,王翦滅楚時為什麼非向赢政要兵60萬?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王翦為什麼非要兵六十萬:

其一、震懾楚軍。六十萬軍隊大軍壓境,其威懾力是相當大的,很可能楚軍沒有開戰就失去了戰勝秦軍的信心。

其二、楚國雖然已經衰落,早已不是什麼大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也曾是民風剽悍的諸侯國,在春秋時期一直和晉國争霸,實力可見一斑,雖然戰國時期,楚國一步步衰落,但真要滅亡楚國,不是一般的兵力就可以的,李信的二十萬兵力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雖然李信為将不具備統籌全局的能力,沒有大局觀,但二十萬兵力确實難以應付楚人,顧頭不顧尾。

其三、楚國反抗秦國的情緒最為激烈,當初,秦昭襄王把楚懷王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直到三年後楚懷王死在秦國,這讓秦楚勢不兩立,在滅國戰中,必然遭遇楚人的激烈反抗。

其四、目的是滅楚。如果秦國隻是攻打楚國,奪取一些城池,那麼很容易成功,前文說過王贲在滅楚之前就攻下了楚國十幾座城池,但一面臨攻占楚都,滅亡楚國這個問題,所要考慮的就不是局部勝利這麼簡單,如何攻進壽春,如何保證攻占的土地不會重新失去,如何殲滅楚國的有生力量,如何排程糧草,甚至對楚軍形成包圍之勢,這不僅需要将領的統籌排程,更需要大量的兵力。

而且李信戰敗後,王翦仍舊要求六十萬大軍,又多了一個原因,那就是喚起秦軍的信心,楚軍剛勝,士氣正盛,較之從前更難對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