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作者:隔山望雲馮嚴波

57年,有多長?不足一個甲子,但當曆史車輪突然加速時,社會能跨越幾百年(在我人生的前22年,這車輪好像停轉了,後45,又突然加速到飛起來了)。

今天是農曆辛醜(2022)年臘月十六。今天,我在西安。今天西安的天氣是晴間多雲,最低氣溫零下3攝氏度。每年都有臘月十六,每逢這一天,我都會想起十歲那年的臘月十六。那天,渭南地區下了一天的鵝毛大雪,路上積雪盈尺。那一天的晚上,我沒有回到家,我媽也一夜未睡。天明,有人喊都快出來掃雪了,我媽聽見的卻是誰家娃掉溝裡了。寫到此,我已經情難自已,熱淚盈眶了。

57年前的渭南市臨渭區還叫渭南縣,我的家就在渭南縣的三張鎮呼馮溝。零河穿溝而過,從東南向西北流去。我家在溝南半坡上的一個平台上,門前是個同向的雙Y字形路。由縣城回來是由溝北過河,然後上一個坡,在快到坡頂的時候向右分出一個岔路,形成第一個Y形。再向前行10米,到達我家那個平台時再向左分出一個正南走向的岔路,形成第二個Y形岔路口。左邊支岔向正南延伸,經過我家門口後向右拐一點,從我家西牆外通向東胡同(兩邊是梯田地,中間開鑿出的一條路,形似無頂隧道,但路是陡坡)。沿東胡同前行上坡後到達呼馮村東頭。在第二個Y形岔路口繼續向西南行,穿過我家大場就開始上坡,進入西胡同。再上一個長卻不陡的坡後,拐向正南方向,通到呼馮村西頭。這兩條路過村後都向南延伸而去,可以越過秦嶺,通衢八方。再回過頭說第一個分岔點,那裡有一棵大柏樹,是一棵百年古柏,枝繁葉茂,冠如巨傘。樹下除了Y字形的路外,樹幹南面還有十多平米的地方,供行人歇腳,納涼。不足的是,這片地不在那個平台上,而在将到卻未到坡頂的崖畔上,有點斜坡,還坑坑窪窪,不能放車輛(那會沒有汽車,隻有手推車和架子車)。樹南面是主路,上面說過了,它上10米的坡,到達第二個Y字形岔口。北邊是支路,也是原來的老大路。這條路,如果從我家方向開始算起,也就是下坡過河去渭南的老路,是繞樹根的之字拐,接近180度,形一個咽喉,狹窄且彎曲,異常險要。左(南)面是盤根錯節,露出地面的樹根,右面是十幾米深的溝。路是坡道還是彎道,甚是險要。為什麼不拓寬?左邊的百年古柏,有神靈護佑,誰敢動?右邊是深溝(我家果園),拓寬一寸,也得千萬車(當年的架子車)土石,沒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誰能為之?且那時人都餓得皮包骨頭,誰有此心,誰有此力?此路通向另一個小平台。這個小平台比我家現在坐落的大平台低十幾米,住有三戶人家。其中離樹最近的一家,是我家的老院子。修了大平台上的新院子後,這老院子就降為柴房。那裡有四孔窯洞,平時放自家柴火,社教時住工作組。最大的窯洞,似乎無限深,足夠美猴王一家居住。一進門是一盤大石磨,供我家,有時也供鄰居磨面。過了磨盤,是一大片空地,平時沒啥用場,戰時作為防空洞,一定很好。我記得,這個窯洞,曾做過生産隊東溝片的飼養室,養着十幾頭牛,幾頭驢,一匹馬。我父親做飼養員時,我們一家就住在相鄰的另一孔窯洞裡。兩孔窯洞之間有一個通道,和西安寒窯的妖馬洞差不多。(為啥要啰嗦這麼多描述這段路和這個小平台?是為了告訴後人,特别是我家後人,57年前,将近一個甲子前,這裡是個什麼樣子。因為滄海已經變成桑田,如今面目全非了。柏樹沒有了,彎曲、狹窄的土路變成了水泥大道,可對開大型小轎車,曾經能住人,能作社教工作組辦公室的窯洞已經坍塌得面目全非了(見圖),我家當年破舊的兩間半單邊廈子房已經變成後樓房,前廳房兩棟大房子(圖)了,而且長年空着,無人居住。兄弟四個,都進了大城市,老家已成記憶。不僅滄海已成桑田,而且人丁興旺且出息了。不要說從老家去縣城友善了,去北上廣,去紐(約)倫(敦)巴(黎)也不難了。當年十歲的我,去一趟縣城,竟然一天傳回不到家。紐倫巴,别說去,連聽都沒聽過。如今,十三歲的孫子,十歲時不僅北上廣想去就去,一日可往返,而且紐倫巴已經逛遍了。曆史的巨輪,在我們這一代,轉得太快了!)

扯遠了,言歸正傳吧。我家住在這樣一個半溝半坡,離大門百步就是懸崖深溝之地,把孩子掉到溝裡,絕對是常見之事。但溝裡的孩子都耐摔,十米八米的溝掉下去,跟沒事一樣,翻個身就站起來了。

那年臘月十六,國小放寒假第一天,我們溝的七個同學,相約上縣城。這一次是小鬼當家,沒有一個大人帶領。一大早起來,背足幹糧,到大場裡飼養室門口集合。人齊後就馬不停蹄向縣城進發。有話則長,無話則斷,且說這二十五裡,一半是平,一半是坡,頃刻到達。到得縣城,也沒啥想買,也沒錢可花,隻是串大街走小巷。東風大街,南北二塘(巷),草市巷,二馬路,過小橋,進老城,走近鐵路看火車,……。不覺天色已晚,天空又飄起了鵝毛大雪,但初生牛犢不畏虎,我們大大的男子漢,何懼風雪,何懼天晚。等想起回家,又想起臨走家長交代購物之事。走二十多裡路,進一次縣城,總不能空手而歸吧。有人買了幾雙筷子,幾隻小勺子,也有買蔥買蒜買調料面的。我買了幾斤紅蘿蔔,背在身上。後來每逢提起此事,我媽就說我是去背紅蘿蔔了。

大家買好東西,綁紮停當,就返程了。半路無話。其實七八個人在一起,哪能無話呢,隻是說書之人覺得無吸引人的情景,不想詳細叙述罷了。走出一半路後,天就黑了,雪還更大了,大路上幾乎已經沒有了行人。那時候渭南本來就沒有幾輛車,遇到這大雪天,又坡坡不斷的路上,就更無車輛的影子了。過了三張鎮,離家還有五華裡,天已黑盡了,但盈尺厚的雪,雖然掩蓋了一切,但雪光卻照亮了四野。四面望去,空無他人,隻有我們七八個半大孩子在風雪中蠕動。大路,還能憑兩旁的房子,樹判斷出來,到了小路上,已經完全不知路在哪裡,隻是靠感覺向家的方向走去。雪很深,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的勁。萬不得已,連方向也吃不準的時候,就用剛才買的勺子挖去積雪,如果下面不是麥苗,地又有些硬,就認為是路。走到窪口(地名,北坡頂上的路口)處,已經是深夜了,又乏又困又恐懼,恐懼啥,狼。老家人經常說,下雪時,山裡沒啥吃,狼會跑到村子裡背豬,甚至背娃。特别是窪口裡,遠離村莊,岔路又多,最便于野獸出沒躲藏。大家心裡雖恐懼,但由于人多,互相仗着膽,也沒有太緊張。隻是這乏、困、餓不好消除,幹糧早吃光了,買的紅蘿蔔、白菜,甚至蔥也吃得差不多了(不敢吃完,怕家長罵),口渴,可以用吃雪解決,餓就沒辦法了,隻能認為上。

從窪口向南,下了這北大坡,就到東溝了,東溝的四個人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西溝的三個人,再穿過一個葦子園,也到家了。向坡下走了幾步,有人滑倒,于是就想轉一條路下坡。就是我們稱洞崖的那條路,雖然又窄又陡,但路邊有樹,可以扶攀,不會滑倒。沿溝邊走到洞崖頂上,已經能看見飼養室的燈光,也能喊應在飼養室裡的大人。其實,安定他爸媽,平倉他爸(我四叔)等人,早已在飼養室門口張望,呼喊半夜了。當我們一行七人走到洞崖頂,他們就發現了。雖然說是深夜,但當你站山頂,突出在地平之上時,很遠的人就能看見你了。大人們聽說我們要從洞崖下坡,吓壞了。那條路可以說不是路,隻有放羊割草的人才出來的羊腸小道。天晴道幹的大白天,走起來也得小心翼翼,這大雪天走,太危險了!大人們連說帶罵,終于讓我們放棄了由此下山的主意。原路傳回再走北坡大路下。連滾帶爬,不知摔了多少跤,但畢竟是在大路上,且路一邊總是土崖,有參照物,迷不了路。

大北坡下得還算順利,畢竟是走慣了坡路的大半小子,腿腳上都有功夫的。下完坡再過河,就到了飼養室。别人都有家長接,立刻回家了。到我家還要上一個坡,家裡也沒人接,我也實在走不動了,加上我四叔是飼養員,晚上就住在飼養室。飼養室的大火坑,冬天總是燒得熱乎乎的。四叔說你爸媽肯定早睡着了,門也不好叫,就在這睡吧。我也困極了,頭一挨坑就睡着了。小時候睡覺不要枕頭,橫着豎着都能睡着。一覺醒來,已經是半晌午了,路上的雪已經有人掃完了。我爬起來,穿上已經在熱坑上暖幹(昨天已完全濕透了)的衣服,幾乎是連蹦帶跳地跑上坡。剛一上坡就發現我媽站在大門口張望。我一下子撲進我媽懷裡,我媽摟住我,哭了。我沒有哭,這叫石灰窯裡撇了一磚,白氣沖天。叙述昨晚上的英雄事迹,就免了。我媽就開始說她一夜沒睡着,總聽見門在響,看一遍沒有人,再看一遍還是沒有人。天明别人喊都出來掃雪了,我媽卻聽成誰家娃掉溝裡了。出門仔細聽,又沒啥動靜。剛說讓我爸出去找我,我就回來了。又罵我爸,說我爸心真大,娃一晚上沒回來,自己還能睡得着。現在想,或者我爸在戰場上看到的死亡太多了,對生死已經沒有啥感覺了。他曾是128師王老虎(勁哉)師長的警衛連連長,經曆過武漢會戰,全師(三萬多人)打光,師長受傷被俘關進日本監獄的一幕。他因為戰役後期受師長委托送家小回陝,才毫發無損地活了下來。1948年,我家也發生過兩次槍戰,我的一哥一姐也在房子被燒,父親遠走他鄉,母親流浪在外中夭折。(網上報道很多,電影《中天懸劍》就是以128師的抗日事迹為題材的。老家媒體《鐵爐塬》上也有專為我爸寫的文章,我也寫過一些回憶父親的片段,但沒有發表過)。

(57年前的一切,沒有留下任何圖文記錄,隻能從我的文字中去想象,這是本文最大的缺憾)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左邊是曾經住過工作組的窯洞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這個是我家老院子裡最大的那個窯洞,現在已經坍塌成這樣了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1996年蓋的門房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2000年蓋的後樓。我媽在這裡住了五年,算是圓了上房夢。我爸1986年去世,沒有看到這一切變化。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2017年10月新路的路基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修路時我捐了款,村長讓我在這裡照個相以作紀念,我坐在車裡沒有露面。

十歲那年風雪夜,我未歸,我媽未睡

見下段

新的水泥路已經修到我家門口。從西牆外經過,通向村東頭的東胡同已經廢棄多年了。畫面右邊的路就是代替西胡同的路。新路沒有在原來的路基上修。老路基的基礎包括我家的大場,都已被新搬來的三家人占據了,路隻好改道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