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作者:隔山望云冯严波

57年,有多长?不足一个甲子,但当历史车轮突然加速时,社会能跨越几百年(在我人生的前22年,这车轮好像停转了,后45,又突然加速到飞起来了)。

今天是农历辛丑(2022)年腊月十六。今天,我在西安。今天西安的天气是晴间多云,最低气温零下3摄氏度。每年都有腊月十六,每逢这一天,我都会想起十岁那年的腊月十六。那天,渭南地区下了一天的鹅毛大雪,路上积雪盈尺。那一天的晚上,我没有回到家,我妈也一夜未睡。天明,有人喊都快出来扫雪了,我妈听见的却是谁家娃掉沟里了。写到此,我已经情难自已,热泪盈眶了。

57年前的渭南市临渭区还叫渭南县,我的家就在渭南县的三张镇呼冯沟。零河穿沟而过,从东南向西北流去。我家在沟南半坡上的一个平台上,门前是个同向的双Y字形路。由县城回来是由沟北过河,然后上一个坡,在快到坡顶的时候向右分出一个岔路,形成第一个Y形。再向前行10米,到达我家那个平台时再向左分出一个正南走向的岔路,形成第二个Y形岔路口。左边支岔向正南延伸,经过我家门口后向右拐一点,从我家西墙外通向东胡同(两边是梯田地,中间开凿出的一条路,形似无顶隧道,但路是陡坡)。沿东胡同前行上坡后到达呼冯村东头。在第二个Y形岔路口继续向西南行,穿过我家大场就开始上坡,进入西胡同。再上一个长却不陡的坡后,拐向正南方向,通到呼冯村西头。这两条路过村后都向南延伸而去,可以越过秦岭,通衢八方。再回过头说第一个分岔点,那里有一棵大柏树,是一棵百年古柏,枝繁叶茂,冠如巨伞。树下除了Y字形的路外,树干南面还有十多平米的地方,供行人歇脚,纳凉。不足的是,这片地不在那个平台上,而在将到却未到坡顶的崖畔上,有点斜坡,还坑坑洼洼,不能放车辆(那会没有汽车,只有手推车和架子车)。树南面是主路,上面说过了,它上10米的坡,到达第二个Y字形岔口。北边是支路,也是原来的老大路。这条路,如果从我家方向开始算起,也就是下坡过河去渭南的老路,是绕树根的之字拐,接近180度,形一个咽喉,狭窄且弯曲,异常险要。左(南)面是盘根错节,露出地面的树根,右面是十几米深的沟。路是坡道还是弯道,甚是险要。为什么不拓宽?左边的百年古柏,有神灵护佑,谁敢动?右边是深沟(我家果园),拓宽一寸,也得千万车(当年的架子车)土石,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谁能为之?且那时人都饿得皮包骨头,谁有此心,谁有此力?此路通向另一个小平台。这个小平台比我家现在坐落的大平台低十几米,住有三户人家。其中离树最近的一家,是我家的老院子。修了大平台上的新院子后,这老院子就降为柴房。那里有四孔窑洞,平时放自家柴火,社教时住工作组。最大的窑洞,似乎无限深,足够美猴王一家居住。一进门是一盘大石磨,供我家,有时也供邻居磨面。过了磨盘,是一大片空地,平时没啥用场,战时作为防空洞,一定很好。我记得,这个窑洞,曾做过生产队东沟片的饲养室,养着十几头牛,几头驴,一匹马。我父亲做饲养员时,我们一家就住在相邻的另一孔窑洞里。两孔窑洞之间有一个通道,和西安寒窑的妖马洞差不多。(为啥要啰嗦这么多描述这段路和这个小平台?是为了告诉后人,特别是我家后人,57年前,将近一个甲子前,这里是个什么样子。因为沧海已经变成桑田,如今面目全非了。柏树没有了,弯曲、狭窄的土路变成了水泥大道,可对开大型小轿车,曾经能住人,能作社教工作组办公室的窑洞已经坍塌得面目全非了(见图),我家当年破旧的两间半单边厦子房已经变成后楼房,前厅房两栋大房子(图)了,而且长年空着,无人居住。兄弟四个,都进了大城市,老家已成记忆。不仅沧海已成桑田,而且人丁兴旺且出息了。不要说从老家去县城方便了,去北上广,去纽(约)伦(敦)巴(黎)也不难了。当年十岁的我,去一趟县城,竟然一天返回不到家。纽伦巴,别说去,连听都没听过。如今,十三岁的孙子,十岁时不仅北上广想去就去,一日可往返,而且纽伦巴已经逛遍了。历史的巨轮,在我们这一代,转得太快了!)

扯远了,言归正传吧。我家住在这样一个半沟半坡,离大门百步就是悬崖深沟之地,把孩子掉到沟里,绝对是常见之事。但沟里的孩子都耐摔,十米八米的沟掉下去,跟没事一样,翻个身就站起来了。

那年腊月十六,小学放寒假第一天,我们沟的七个同学,相约上县城。这一次是小鬼当家,没有一个大人带领。一大早起来,背足干粮,到大场里饲养室门口集合。人齐后就马不停蹄向县城进发。有话则长,无话则断,且说这二十五里,一半是平,一半是坡,顷刻到达。到得县城,也没啥想买,也没钱可花,只是串大街走小巷。东风大街,南北二塘(巷),草市巷,二马路,过小桥,进老城,走近铁路看火车,……。不觉天色已晚,天空又飘起了鹅毛大雪,但初生牛犊不畏虎,我们大大的男子汉,何惧风雪,何惧天晚。等想起回家,又想起临走家长交代购物之事。走二十多里路,进一次县城,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有人买了几双筷子,几只小勺子,也有买葱买蒜买调料面的。我买了几斤红萝卜,背在身上。后来每逢提起此事,我妈就说我是去背红萝卜了。

大家买好东西,绑扎停当,就返程了。半路无话。其实七八个人在一起,哪能无话呢,只是说书之人觉得无吸引人的情景,不想详细叙述罢了。走出一半路后,天就黑了,雪还更大了,大路上几乎已经没有了行人。那时候渭南本来就没有几辆车,遇到这大雪天,又坡坡不断的路上,就更无车辆的影子了。过了三张镇,离家还有五华里,天已黑尽了,但盈尺厚的雪,虽然掩盖了一切,但雪光却照亮了四野。四面望去,空无他人,只有我们七八个半大孩子在风雪中蠕动。大路,还能凭两旁的房子,树判断出来,到了小路上,已经完全不知路在哪里,只是靠感觉向家的方向走去。雪很深,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万不得已,连方向也吃不准的时候,就用刚才买的勺子挖去积雪,如果下面不是麦苗,地又有些硬,就认为是路。走到洼口(地名,北坡顶上的路口)处,已经是深夜了,又乏又困又恐惧,恐惧啥,狼。老家人经常说,下雪时,山里没啥吃,狼会跑到村子里背猪,甚至背娃。特别是洼口里,远离村庄,岔路又多,最便于野兽出没躲藏。大家心里虽恐惧,但由于人多,互相仗着胆,也没有太紧张。只是这乏、困、饿不好消除,干粮早吃光了,买的红萝卜、白菜,甚至葱也吃得差不多了(不敢吃完,怕家长骂),口渴,可以用吃雪解决,饿就没办法了,只能认为上。

从洼口向南,下了这北大坡,就到东沟了,东沟的四个人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西沟的三个人,再穿过一个苇子园,也到家了。向坡下走了几步,有人滑倒,于是就想转一条路下坡。就是我们称洞崖的那条路,虽然又窄又陡,但路边有树,可以扶攀,不会滑倒。沿沟边走到洞崖顶上,已经能看见饲养室的灯光,也能喊应在饲养室里的大人。其实,安定他爸妈,平仓他爸(我四叔)等人,早已在饲养室门口张望,呼喊半夜了。当我们一行七人走到洞崖顶,他们就发现了。虽然说是深夜,但当你站山顶,突出在地平之上时,很远的人就能看见你了。大人们听说我们要从洞崖下坡,吓坏了。那条路可以说不是路,只有放羊割草的人才出来的羊肠小道。天晴道干的大白天,走起来也得小心翼翼,这大雪天走,太危险了!大人们连说带骂,终于让我们放弃了由此下山的主意。原路返回再走北坡大路下。连滚带爬,不知摔了多少跤,但毕竟是在大路上,且路一边总是土崖,有参照物,迷不了路。

大北坡下得还算顺利,毕竟是走惯了坡路的大半小子,腿脚上都有功夫的。下完坡再过河,就到了饲养室。别人都有家长接,立刻回家了。到我家还要上一个坡,家里也没人接,我也实在走不动了,加上我四叔是饲养员,晚上就住在饲养室。饲养室的大火坑,冬天总是烧得热乎乎的。四叔说你爸妈肯定早睡着了,门也不好叫,就在这睡吧。我也困极了,头一挨坑就睡着了。小时候睡觉不要枕头,横着竖着都能睡着。一觉醒来,已经是半晌午了,路上的雪已经有人扫完了。我爬起来,穿上已经在热坑上暖干(昨天已完全湿透了)的衣服,几乎是连蹦带跳地跑上坡。刚一上坡就发现我妈站在大门口张望。我一下子扑进我妈怀里,我妈搂住我,哭了。我没有哭,这叫石灰窑里撇了一砖,白气冲天。叙述昨晚上的英雄事迹,就免了。我妈就开始说她一夜没睡着,总听见门在响,看一遍没有人,再看一遍还是没有人。天明别人喊都出来扫雪了,我妈却听成谁家娃掉沟里了。出门仔细听,又没啥动静。刚说让我爸出去找我,我就回来了。又骂我爸,说我爸心真大,娃一晚上没回来,自己还能睡得着。现在想,或者我爸在战场上看到的死亡太多了,对生死已经没有啥感觉了。他曾是128师王老虎(劲哉)师长的警卫连连长,经历过武汉会战,全师(三万多人)打光,师长受伤被俘关进日本监狱的一幕。他因为战役后期受师长委托送家小回陕,才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1948年,我家也发生过两次枪战,我的一哥一姐也在房子被烧,父亲远走他乡,母亲流浪在外中夭折。(网上报道很多,电影《中天悬剑》就是以128师的抗日事迹为题材的。老家媒体《铁炉塬》上也有专为我爸写的文章,我也写过一些回忆父亲的片段,但没有发表过)。

(57年前的一切,没有留下任何图文记录,只能从我的文字中去想象,这是本文最大的缺憾)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左边是曾经住过工作组的窑洞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这个是我家老院子里最大的那个窑洞,现在已经坍塌成这样了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1996年盖的门房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2000年盖的后楼。我妈在这里住了五年,算是圆了上房梦。我爸1986年去世,没有看到这一切变化。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2017年10月新路的路基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修路时我捐了款,村长让我在这里照个相以作纪念,我坐在车里没有露面。

十岁那年风雪夜,我未归,我妈未睡

见下段

新的水泥路已经修到我家门口。从西墙外经过,通向村东头的东胡同已经废弃多年了。画面右边的路就是代替西胡同的路。新路没有在原来的路基上修。老路基的基础包括我家的大场,都已被新搬来的三家人占据了,路只好改道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