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一月一度 的“秀肌肉大會”,造車新勢力集體暴漲。

小鵬傳遞15613輛,創下造車新勢力的新紀錄、理想蔚來,創下曆史新高、哪吒汽車傳遞10013輛,同比增長372%...

乘着新能源市場的“春風”下,“内卷”的造車新勢力依然走出了一個個裡程碑。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不過,造車新勢力留給大家的下一個懸念是,誰将沖過年銷10萬的界線?

衆所周知,10萬銷量是造車新勢力盈虧平衡的重要分水嶺。

一家造車新勢力若能達到年銷10萬,即表示其經營開始步入正軌,同時也證明了該公司即将進入高速發展期。

譬如特斯拉,在現象級車型Model 3達成年銷量10萬輛的“小目标”後,才一舉崛起。

那麼,在“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中,到底誰将率先“沖線”?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1)12月,能否沖出個2萬台?

今年以來,頭部一直在“蔚小理”三者中打亂排序。

來到本月,小鵬再創曆史新高,連任榜首。

具體來看,小鵬11月傳遞15613輛新車,同比增長270%,而且實作了連續3個月傳遞量破萬台。

值得一提的是,小鵬這份成績的取得,得益于P7、P5以及G3i三款車型的銷量均創新高。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除了小鵬的彪炳戰績之外,理想也不落下風。

本月,理想傳遞量13485台,較去年同期大增190.2%。

自傳遞以來,理想ONE在終端市場持續堅挺,累計傳遞量已達110001輛。

蔚來方面,月傳遞量重返“萬輛”水準,傳遞新車10878輛,同比增長105.6%,再創月度傳遞紀錄。

同時,這也是蔚來繼9月份之後,第二次實作月傳遞量破萬。

在此背後,由于供應鍊以及産能端的快速調整,蔚來銷量也及時恢複到了正常水準,跟上了造車新勢力的正常節奏。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跟蔚來僅差“幾百輛”的哪吒, 11月傳遞10013輛,同比增長372%,個人使用者占比超91%,首次實作月傳遞量破萬。

不到一年,在競争如此激烈的市場,哪吒實作了從兩千多輛到萬輛的突破,充分展現出黑馬之姿,的确值得掌聲。

總的來說,造車新勢力的春天,确實來了。

而在今年中旬的時候,筆者認為本年度或許會誕生好幾家突破“年銷10萬”記錄的造車新勢力。但無奈由于“晶片荒”這一黑天鵝事件,導緻供應鍊壓力劇增,實際銷量表現不如預期。

2021年度的最後一個月,小鵬或蔚來有無可能直接沖擊“月銷2萬”,成為第一個“年銷10萬”的造車新勢力呢?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機會有,但主要是産能方面的問題仍需解決。畢竟從頭部造車新勢力最近來看,其實訂單量頗為充足,但“無車可交”仍是最大問題。

與此同時,今年或将是造車新勢力銷量在10萬輛以内的最後一年。

畢竟,造車新勢力明年都開展不少新車規劃,如明年的蔚來ET7,理想的X01,哪吒的哪吒S以及零跑的C11。

不少産品也都開始下沉沖擊10-20萬市場,包括此前主打高端的蔚來也宣布會建立子品牌進入該價位市場,為進一步增加量級。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2)“内卷”中的“靈魂”,将成為未來長跑的競争關鍵

事實上,在全球晶片短缺、市場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國内新能源汽車依舊保持逆勢增長态勢。

這一點,無論從造車新勢力的銷量,抑或是新能源首次的表現,都可見一斑。

着眼于汽車市場,“新能源向上,燃油車向下”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與此同時,伴随着造車新勢力進入“月銷破萬”時代,攻占主流市場尋求“新增量”将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個人認為,在續航和百公裡加速等性能名額日趨“同質化”的情況下,自動駕駛将成為差異化競争的核心。而軟硬體的差距,也将成為未來造車新勢力打破市場壁壘的關鍵突破口。

譬如今年下半年,造車新勢力的新車投放節奏明顯加快,硬體上的雷射雷達就迎來“搶裝潮”,這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重心正在發生遷移,自動駕駛已經成為車企的競争焦點。

不過,相較于硬體,筆者認為軟體将是造車新勢力的“靈魂”所在,也是未來競争的核心。

畢竟雷射雷達這種東西,隻要資金到位,誰都裝得上。

同時,相比于一衆傳統車企讓華為等供應商“打包上車”的路子,造車新勢力選擇把軟體這一“靈魂”握在自己的手裡,更能形成獨特優勢。

畢竟,當硬體“升無可升”時,軟體這一“核心競争力”就凸顯出來了,更能在起到抑敵制勝的關鍵作用。

“卷中卷”的造車新勢力:誰将率先“沖線”年銷十萬?

(3)電動星人有話說

從當下的新能源市場市場來看,造車新勢力想要保持目前的出色表現,不僅僅要克服自身供應鍊的局限,也要與傳統車企的“新勢力”們競争。

同時,造車新勢力如何在快速增長的新能源車市中找準自身未來的目标,實作更大的突破,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或許,每一家造車新勢力都應思考,這是不是此生的唯一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