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不少年輕人會選擇在外地求學、工作。在異鄉生活時,年輕人如何與家人保持聯系?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158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異鄉生活時,80.3%的受訪青年每周至少聯系家人一次。想家(52.0%)和日常問候交流(45.3%)是受訪青年聯系家人的主要時刻。
家在河北的劉旭是南京某高校2021屆碩士畢業生,他平時一般一周聯系家人一次,“會在開心或有事的時候,也會在節日或天氣變化時聯系家人,關心他們”。
“哪怕沒什麼特别的事情,想家裡人了,就會跟他們視訊。”來自新疆的沙沙(化名)在北京生活學習近十年了,通常她會跟家人兩天聯系一次。
資料顯示,在異鄉生活時,80.3%的受訪青年每周至少聯系家人一次,其中11.2%的受訪青年幾乎每天聯系,36.6%的受訪青年一周聯系家人兩次及以上。此外,16.6%的受訪青年一個月聯系家人一兩次,3.1%的受訪青年很少聯系家人。
“會在自己和父母都空閑時打電話。”老家在河南的95後劉鑫堂目前在北京讀研,她一般兩三天就會跟家人聯系一次,“有時是有事需要跟父母商量,大部分是閑聊”。
“有時心情不太好,跟父母念叨念叨就好很多”。劉鑫堂覺得在異鄉生活時,傾訴可以讓自己及時調節情緒,“當然也要學會自愈和獨處,同時結交些好朋友”。
受訪青年在什麼情況下與家人聯系?52.0%的受訪青年選擇了想家的時候,然後是日常問候交流(45.3%)、節日/生日(41.0%)、工作/學習取得成就時(40.5%),其他還有:生病的時候(31.4%)、人際交往不順利時(28.0%)、工作/學習遇到困難時(24.6%)和沒錢的時候(22.7%)等。
“讀書、考學讓我走出家鄉,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劉旭覺得,在異鄉求學讓自己認識到很多優秀的人,激勵自己要更加謙虛、沉澱積累,“關于未來也有些猶豫,一方面想留在大城市,覺得機會多,又會眷戀故鄉,想用所學為家鄉作些貢獻”。
沙沙覺得,在異鄉的生活經曆,讓自己學會獨立,“不僅是意識上的,更是實際生活層面的。靠所學和經驗,學以緻用地解決遇到的困難”。
“當然,在外打拼,家人和朋友的鼓勵支援同樣很重要。”沙沙認為,有了家人朋友的支援鼓勵,會讓自己在異鄉更加安心,“比如租房、備考,父母都很支援我、尊重我的選擇,朋友也會跟我聊天談心,這些對我來說都很重要”。
“千裡迢迢的求學經曆,收獲遠大于遺憾。”沙沙覺得在他鄉求學的經曆,對自己來說是一段特别美好和有意義的經驗,“如果要再作一次選擇,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堅持現在的選擇”。
“經常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可能會失去新鮮感。”劉鑫堂覺得,體驗不同地方的生活,可以讓自己目标更加明确,進而确定最終要在家鄉生活還是到他鄉打拼,“無論是在家鄉還是他鄉,都要有自己的目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 孫山
實習生 | 楊哲
編輯 | 黃沖
制圖 | 孫山
排版 | 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