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公元1822年,廣州十三行發生了一場大火,4000萬兩白銀被燒的熔化成水,流了兩裡地。十三行财物損失很大,行商們更是損失慘重。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廣州十三行大火

廣州十三行,18-19世紀清政府的對外貿易中心,是當時全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富有地區之一。在這裡也有當時清朝的世界首富。

而通過廣州十三行這一貿易機構,這些行商們取得了人生的成功,獲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這背後,他們的生存卻處在“内外受氣”之中。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廣州十三行

一、廣州十三行應時局而産生

早在明朝,大陸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發展,沿海的廣州已經形成了較有規模的貿易團體。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朝官府在廣州設立了商号,專門從事對外貿易。

到了清朝,雖然沿襲明朝,繼續實行海禁政策,但清政府也看到了對外貿易的好處。清政府能從中擷取大量的白銀,以充實國庫,這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

于是,清政府一邊實行海禁政策,關閉了浙江、福建,江蘇等地的海關,一邊繼續開展對外貿易。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下令,隻留下廣州一地作為對外貿易口岸,繼續與洋人做生意。這樣以來,廣州十三行就正式變為具有官府性質的貿易機構。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一開始,行商比較少,“當設關之始,來舶無多,稅饷亦少,而所設之十三行行戶亦不過數家“。随着貿易的擴大,行商也慢慢的增多,數量也就不止十三家,但是人們習慣稱呼為十三行,而後就作為正式的名稱使用。

而十三行的誕生,是商品市場的需要。18世紀,随着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動,洋人對本國之外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再加上洋人對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的依賴,也需要一個可以同中國貿易的地方。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泰和堂

而清政府認為對外貿易會動搖統治基礎,破壞自然經濟,動搖百姓思想,不利于統治。于是,清政府在洋人商品市場的需求下,又要維護統治的前提下,順應時局,隻開放廣州一處貿易地,以滿足這一需要。

然而,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廣州十三行就處在清政府和洋人的中間,類似于一個“中介”的角色。而作為“中介”就免不了内外受氣,它既要維護清政府的利益,又要同洋人搞好關系,而現實并不能兩全其美。

二、廣州十三行,賺的錢多,責任也多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

根據《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記載,公元1822年,十三行商館區發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燒了七天七夜。在大火中,商館區有4000萬兩白銀,這些白銀加起來約重14.8億克,但都被燒融化,融化後的白銀融水流出了兩裡地。

這還不算那些價值不菲的瓷器、絲綢、洋貨等,還有那些滿大街林立的店鋪,算起來十三行損失更是慘重。但反過來,我們可以看到,十三行有多麼的有錢。說完行商的總體情況,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伍秉鑒

伍秉鑒,當時的十三行行商之一,是“怡和行”的創始人。他在茶葉、房産、投資等行業都涉及,而且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業務也做到了海外。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選出了過去一千年中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是中國人,在這6位富人中就有伍秉鑒。那當時他的财富有多少呢?

根據當時的估計,他的财富至少有2600萬兩白銀,而當時的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也不過4000萬兩白銀,憑此,他成為同時期的世界首富。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十三行交易的場景

當時的白銀一兩約等于今天的37克,按照今天4元/克的銀價換算,他的财富大約有38.48億元人民币,對于今天的大多數人,這仍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盡管行商們很有錢,但是他們也不容易。我們從一個行商的崛起之路說起。首先在沒有成為行商之前,你可以是一個平凡的夥計,一個百姓,一個店主等。當你湊夠一定的白銀本錢後,可以是十幾萬兩,也可以是幾十萬兩,你就可以在清政府那裡申請行商牌照。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和外國的貿易場景

然後,你就可以和洋人開始做生意。但在做生意之前,要好心裡準備,因為做生意尤其是做外貿生意,發家緻富不全都是,還要做好賠個精光的準備。

當你賺錢之後,你除了留夠本錢外,還要在官府上下打點,尤其“捐輸得官"。這個和今天的募捐類似,但帶有政治色彩。伍秉鑒就曾花了100多萬兩白銀,捐過一個三品的大官。除此之外,你還要負責給清政府收繳洋商的稅款;另外,還要承擔洋人欠款的責任,這就是“商欠”。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十三行街道

當時清政府規定,行商與洋商做生意不能欠債,如果有行商因欠債而破産,那麼他所欠的錢要行商共同承擔償還。根據統計,在廣州十三行的曆史中,先後有24家破産。想一想,這些“幸存”的行商就這一項要“賠”出去多少錢!

除此上文講到的貿易以及管理職責外,十三行也承擔着另外一些職責。

洋人想要來中國做生意,要受到十三行的監管。洋商的一切行為,也要由行商出面做擔保,“要對外商、他們的船和他們的水手的一切行為負完全責任,從買一籃水果直到一件謀殺案”。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十三行外景

十三行對于清政府,既要為洋商擔保,還要負責收繳洋商的稅銀。“凡外洋夷船到粵海關,進口貨物應納稅銀,督令受貨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時輸納。為外洋夷船出口貨物,應納稅銀,洋行保商為夷商代置貨物時,随貨扣清,先行完納。",收稅,聽着很霸氣,但這可還是吃力不讨好的一項工作。

另外,清政府還對洋人來華貿易做了很詳細的規定。例如,規定了洋人在華貿易停留的最長時間、來華的貨船要接受檢查、洋人要住在指定的商館。而這些很具體的規定都要靠十三行來監管執行。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廣州街頭場景

比如,來到廣東進行貿易的那些洋人,想要在廣東玩,除非受到行商和當地官員的邀請,才可以去一些官邸和花園等規定的地方遊玩,然後在管制的時間内可以去海幢寺等地遊玩,之外的自由活動是不允許的。

在鴉片戰争之前,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伴随着廣州十三行貿易的繁榮,這裡已經成為影響全國乃至世界的貿易中心。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海幢寺

廣州十三行壟斷中國外貿長達近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清政府收獲了全球大部分的白銀。同時,清政府也借助廣東十三行的貿易地位,獵奇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一些特殊的商品。而行商們也借此賄賂清政府官員。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白銀

由于廣州十三行是同外國人貿易,是以也充當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他把西方的科技文化帶到中國内地,也讓中國的絲綢、茶葉、繪畫等傳播到西方各地。

廣州十三行和行商們,不僅僅隻是做對外貿易生意,還要承擔為清政府收繳稅銀、為洋商做擔保、替洋商背鍋、順便承擔着政治、文化交流等責任。可見,這些半官半商的行商們肩頭的重大責任與壓力。

三、在内外受氣中的廣州十三行

有了廣州十三行,清政府同洋人做生意,就可以不用直接參與到貿易活動中,而是讓廣州十三行代替。這樣一來,對于清政府來說,廣州十三行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民間機構;對于洋人來說,廣州十三行等同于清政府。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洋商與行商

作為一個貿易機構,首要的職責便是對外貿易,而貿易就要有交易雙方。

對内,參與貿易的是十三行的行商。由于是同外國人做生意,外貿的風險也大,進入十三行是有“準入”制度。"省城山商民牙行人等知悉嗣後如有身家股實之人。願充洋貨行者,或呈明地方官承充或改換招牌,各具呈認明給帖",這是李士祯在《撫粵政略》記錄的有關行商的“準入”制度的描述。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貿易

這段話也表明了,想要成為十三行當中的一員,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然後向官府申請一個類似牌照的東西,并且還要自願承擔後果,然後才能成為十三行的行商。由于清政府隻開放廣州十三行一處作為貿易地,而十三行的行商數量也不多,加上商品資源的有限,是以很容形成壟斷。

對外,參與貿易的是一些國外的大公司、貴族的洋商。公司有東印度公司等。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而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是好惹的!

(一)對外,十三行的行商要應對來自洋人的壓力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在制做的外銷茶

洋人來華貿易所帶的商品,要由十三行的行商代為銷售,他們需要的商品則由十三行代為采購。清政府這樣的限制,給了十三行莫大的好處,行商們可以兩頭獲利。

而這些洋商中,英國商人居多,英國商人和清政府一樣,都認為自己至高無上,誰也看不起誰。是以,這些洋商對于清政府的各種貿易限制早不滿,也但隻能把氣撒到十三行這裡來。

另外,這些洋人有時候也會不講信譽。不按時納稅,欠貨款不還的事時有發生,但是十三行也要盡力的維護好貿易關系。

(二)對内,十三行的行商們要遭到清政府以及各級官員的盤剝和不公正對待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對外貿易的碼頭

一方面,在專制社會之下,想要在官府的羽翼下做強做大,行商們不得不“孝敬”各級官員,滿足他們的經濟需求!

另一方面,粵海關的腐敗,也讓十三行苦不堪言。粵海關官員依靠這個唯一的對外貿易地,大肆的采購異域寶物,以滿足皇室以及王公貴族的欲望。

公元1800年,清政府查出“刺必臣号”走私羽紗,十三行的麗泉行商人潘長耀受到牽連,被不公平的處罰。清政府開出的罰金是這些走私羽紗值價的100倍。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廣州街頭

當時,林則徐在廣州禁煙,就把其中的一個行商的兒子抓起來,以此來要挾洋人。特别是總商,更為受氣,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甯為一隻狗,不為行商首",伍秉鑒就當過商首,因為裡外受氣,為此也辭職過好幾次。

十三行,上要承受官府種種盤剝,下要面對洋商的壓力,被夾在中間的十三行兩面受氣!生存的處境可謂艱難!

四、文結

鴉片戰争之後,西方列強被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條約,開放其他的通商口岸。從此,廣東十三行逐漸的落幕,最後完全的退出曆史舞台。

十三行的富商,為何“内外受氣”?其中還有首富伍秉鑒!

廣州十三行路

如今,位于廣州的十三行,已經成為全國最出名的服裝批發市場之一。雖然已經不再有當年的貿易中心地位,但這裡依舊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那些富可敵國、當年名噪一時的行商們也已經成為一抔黃土,而曆史的車輪在這些黃土之上滾滾駛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