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公元1822年,广州十三行发生了一场大火,4000万两白银被烧的熔化成水,流了两里地。十三行财物损失很大,行商们更是损失惨重。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广州十三行大火

广州十三行,18-19世纪清政府的对外贸易中心,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富有地区之一。在这里也有当时清朝的世界首富。

而通过广州十三行这一贸易机构,这些行商们取得了人生的成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这背后,他们的生存却处在“内外受气”之中。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广州十三行

一、广州十三行应时局而产生

早在明朝,大陆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沿海的广州已经形成了较有规模的贸易团体。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明朝官府在广州设立了商号,专门从事对外贸易。

到了清朝,虽然沿袭明朝,继续实行海禁政策,但清政府也看到了对外贸易的好处。清政府能从中获取大量的白银,以充实国库,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

于是,清政府一边实行海禁政策,关闭了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海关,一边继续开展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下令,只留下广州一地作为对外贸易口岸,继续与洋人做生意。这样以来,广州十三行就正式变为具有官府性质的贸易机构。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一开始,行商比较少,“当设关之始,来舶无多,税饷亦少,而所设之十三行行户亦不过数家“。随着贸易的扩大,行商也慢慢的增多,数量也就不止十三家,但是人们习惯称呼为十三行,而后就作为正式的名称使用。

而十三行的诞生,是商品市场的需要。18世纪,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洋人对本国之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洋人对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依赖,也需要一个可以同中国贸易的地方。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泰和堂

而清政府认为对外贸易会动摇统治基础,破坏自然经济,动摇百姓思想,不利于统治。于是,清政府在洋人商品市场的需求下,又要维护统治的前提下,顺应时局,只开放广州一处贸易地,以满足这一需要。

然而,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广州十三行就处在清政府和洋人的中间,类似于一个“中介”的角色。而作为“中介”就免不了内外受气,它既要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又要同洋人搞好关系,而现实并不能两全其美。

二、广州十三行,赚的钱多,责任也多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

根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载,公元1822年,十三行商馆区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在大火中,商馆区有4000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加起来约重14.8亿克,但都被烧融化,融化后的白银融水流出了两里地。

这还不算那些价值不菲的瓷器、丝绸、洋货等,还有那些满大街林立的店铺,算起来十三行损失更是惨重。但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十三行有多么的有钱。说完行商的总体情况,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

伍秉鉴,当时的十三行行商之一,是“怡和行”的创始人。他在茶叶、房产、投资等行业都涉及,而且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业务也做到了海外。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选出了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是中国人,在这6位富人中就有伍秉鉴。那当时他的财富有多少呢?

根据当时的估计,他的财富至少有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白银,凭此,他成为同时期的世界首富。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十三行交易的场景

当时的白银一两约等于今天的37克,按照今天4元/克的银价换算,他的财富大约有38.48亿元人民币,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这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尽管行商们很有钱,但是他们也不容易。我们从一个行商的崛起之路说起。首先在没有成为行商之前,你可以是一个平凡的伙计,一个百姓,一个店主等。当你凑够一定的白银本钱后,可以是十几万两,也可以是几十万两,你就可以在清政府那里申请行商牌照。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和外国的贸易场景

然后,你就可以和洋人开始做生意。但在做生意之前,要好心里准备,因为做生意尤其是做外贸生意,发家致富不全都是,还要做好赔个精光的准备。

当你赚钱之后,你除了留够本钱外,还要在官府上下打点,尤其“捐输得官"。这个和今天的募捐类似,但带有政治色彩。伍秉鉴就曾花了100多万两白银,捐过一个三品的大官。除此之外,你还要负责给清政府收缴洋商的税款;另外,还要承担洋人欠款的责任,这就是“商欠”。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十三行街道

当时清政府规定,行商与洋商做生意不能欠债,如果有行商因欠债而破产,那么他所欠的钱要行商共同承担偿还。根据统计,在广州十三行的历史中,先后有24家破产。想一想,这些“幸存”的行商就这一项要“赔”出去多少钱!

除此上文讲到的贸易以及管理职责外,十三行也承担着另外一些职责。

洋人想要来中国做生意,要受到十三行的监管。洋商的一切行为,也要由行商出面做担保,“要对外商、他们的船和他们的水手的一切行为负完全责任,从买一篮水果直到一件谋杀案”。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十三行外景

十三行对于清政府,既要为洋商担保,还要负责收缴洋商的税银。“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为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收税,听着很霸气,但这可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一项工作。

另外,清政府还对洋人来华贸易做了很详细的规定。例如,规定了洋人在华贸易停留的最长时间、来华的货船要接受检查、洋人要住在指定的商馆。而这些很具体的规定都要靠十三行来监管执行。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广州街头场景

比如,来到广东进行贸易的那些洋人,想要在广东玩,除非受到行商和当地官员的邀请,才可以去一些官邸和花园等规定的地方游玩,然后在管制的时间内可以去海幢寺等地游玩,之外的自由活动是不允许的。

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伴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繁荣,这里已经成为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贸易中心。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海幢寺

广州十三行垄断中国外贸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清政府收获了全球大部分的白银。同时,清政府也借助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地位,猎奇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和一些特殊的商品。而行商们也借此贿赂清政府官员。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白银

由于广州十三行是同外国人贸易,因此也充当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他把西方的科技文化带到中国内地,也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绘画等传播到西方各地。

广州十三行和行商们,不仅仅只是做对外贸易生意,还要承担为清政府收缴税银、为洋商做担保、替洋商背锅、顺便承担着政治、文化交流等责任。可见,这些半官半商的行商们肩头的重大责任与压力。

三、在内外受气中的广州十三行

有了广州十三行,清政府同洋人做生意,就可以不用直接参与到贸易活动中,而是让广州十三行代替。这样一来,对于清政府来说,广州十三行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民间机构;对于洋人来说,广州十三行等同于清政府。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洋商与行商

作为一个贸易机构,首要的职责便是对外贸易,而贸易就要有交易双方。

对内,参与贸易的是十三行的行商。由于是同外国人做生意,外贸的风险也大,进入十三行是有“准入”制度。"省城山商民牙行人等知悉嗣后如有身家股实之人。愿充洋货行者,或呈明地方官承充或改换招牌,各具呈认明给帖",这是李士祯在《抚粤政略》记录的有关行商的“准入”制度的描述。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贸易

这段话也表明了,想要成为十三行当中的一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然后向官府申请一个类似牌照的东西,并且还要自愿承担后果,然后才能成为十三行的行商。由于清政府只开放广州十三行一处作为贸易地,而十三行的行商数量也不多,加上商品资源的有限,因此很容形成垄断。

对外,参与贸易的是一些国外的大公司、贵族的洋商。公司有东印度公司等。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而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一)对外,十三行的行商要应对来自洋人的压力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在制做的外销茶

洋人来华贸易所带的商品,要由十三行的行商代为销售,他们需要的商品则由十三行代为采购。清政府这样的限制,给了十三行莫大的好处,行商们可以两头获利。

而这些洋商中,英国商人居多,英国商人和清政府一样,都认为自己至高无上,谁也看不起谁。因此,这些洋商对于清政府的各种贸易限制早不满,也但只能把气撒到十三行这里来。

另外,这些洋人有时候也会不讲信誉。不按时纳税,欠货款不还的事时有发生,但是十三行也要尽力的维护好贸易关系。

(二)对内,十三行的行商们要遭到清政府以及各级官员的盘剥和不公正对待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对外贸易的码头

一方面,在专制社会之下,想要在官府的羽翼下做强做大,行商们不得不“孝敬”各级官员,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

另一方面,粤海关的腐败,也让十三行苦不堪言。粤海关官员依靠这个唯一的对外贸易地,大肆的采购异域宝物,以满足皇室以及王公贵族的欲望。

公元1800年,清政府查出“刺必臣号”走私羽纱,十三行的丽泉行商人潘长耀受到牵连,被不公平的处罚。清政府开出的罚金是这些走私羽纱值价的100倍。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广州街头

当时,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就把其中的一个行商的儿子抓起来,以此来要挟洋人。特别是总商,更为受气,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伍秉鉴就当过商首,因为里外受气,为此也辞职过好几次。

十三行,上要承受官府种种盘剥,下要面对洋商的压力,被夹在中间的十三行两面受气!生存的处境可谓艰难!

四、文结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被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开放其他的通商口岸。从此,广东十三行逐渐的落幕,最后完全的退出历史舞台。

十三行的富商,为何“内外受气”?其中还有首富伍秉鉴!

广州十三行路

如今,位于广州的十三行,已经成为全国最出名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虽然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贸易中心地位,但这里依旧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那些富可敌国、当年名噪一时的行商们也已经成为一抔黄土,而历史的车轮在这些黄土之上滚滚驶过,向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