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卷首語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裡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漢字,書寫的城市的百年滄桑,風雲巨變。他們彙聚成一篇優美的詩,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獨屬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在黃浦的街頭巷尾,有許多像這樣有故事的建築。

那房、那人、那事,是屬于黃浦的專屬文字。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在如今黃浦區方浜中路榛苓街轉角,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的古建築,很多老黃浦人可能會知道,這裡就是80多年前聞名滬上的上海伶界藝人創立的梨園公所。

自晚清同治年間,平劇興起于京師,繼之在上海盛行,收到很多市民的歡迎。于是上海灘京戲班子紛紛成立,平劇戲館、舞台競相開設,先後約有百家之多。各個戲班、戲館為求生存,往往你争我奪、發生摩擦,經常兩敗俱傷,伶人反受其害。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清光緒三十一年,伶界名人夏月恒、夏月珊、夏月樵等為了維護伶人利益,協調伶界的沖突,争取伶人的社會地位,發起組織上海伶界聯合會,并集資籌建梨園公所。覓址于今方浜中路593号的一所舊廟修建而成。由丹桂茶園的公演收入及各京戲館、戲班的捐款為公所基金,常年經費則規定伶人照包銀大小每月提出五厘助充,名為“五厘捐”。

梨園公所初建時為祖師殿供奉伶人祖師爺老郎神塑像,前廳、大廳、東西廂房五間,呈口字型建築,二樓上為伶界首領的辦公室、議事房,伶人集會、活動在大廳進行。逢年過節祀奉祖師,香火頗盛。至民國元年,又增建五樓五底及偏室六幢。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公所還辦有榛苓國小,其名稱是由清末著名愛國藝人汪笑侬所起。榛是桦木科落葉灌木,榛樹上生長的球形堅果稱為“榛苓”,取此名稱是希望老一輩伶人要不斷辛勤培養新一代伶人作出努力。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著名藝術家都在此留下過足迹。不少學員後來成為蜚聲藝壇的著名演員。上海解放後成立校董會,京昆藝術大師周信芳、俞振飛還相繼擔任過董事長和校長。

梨園工作還為推行改良平劇作出貢獻。

光緒末年,夏月珊、夏月潤、潘月樵、孫菊仙、毛韻珂等接受夕陽戲劇影響,率先編演《新茶花女》《黑奴籲天錄》《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改良平劇,力圖喚起民族意識,抨擊黑暗統治,諷刺社會惡習,取材頗有進步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辛亥革命時,平劇藝人也參加了革命鬥争。由潘月樵等為首組織伶界敢死隊,從九畝地出發,攻打江南制造局,以平劇演員特有的武功翻牆攻入,引彈爆炸打亂了清軍的陣腳,為上海光複立下了戰功。

梨園公所原房屋因為年代久遠幾經變遷。榛苓國小校名後改為方浜中路第二國小。現在可留作紀念的,除了榛苓街路名外,有一塊“上海伶界聯合會”斷成半截的石碑。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故人故居故事|梨園一曲、聽松風處——聞名滬上的梨園公所

記者 / 高磊

編輯 / 黃骞文

資料 / 上海市收藏協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