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瘦馬禦史錢沣:以直聲震海内

【原創】瘦馬禦史錢沣:以直聲震海内

錢沣書《鬻子》章句

雲南廉政研究中心

“堂堂真禦史,落落舊詞臣”,這是清代雲南著名學者師荔扉在《忠愍祠後拜南園先生柩》中,對好友錢沣的評價,寥寥10字,生動刻畫了滇籍清官錢沣的形象。

錢沣(1740~1795年),字東注,一字約甫,号南園,雲南昆明人,清代大臣、書畫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授檢讨,曆任翰林院編修、監察禦史、湖南學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監察禦史、通政司參議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著有《南園集》等。錢沣不僅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且書畫造詣極高,堪稱大家。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李瑞清評價:“能以陽剛學顔公,千古一人而已。”繪畫方面錢沣尤喜畫馬,其所畫瘦馬,風鬃霧鬣,筋骨顯露,神姿逼人,是以被稱為“瘦馬禦史”。

錢沣世代寒素,幼時偶然得到一些殘篇斷簡,便熟讀深思,曾入昆明五華書院學習。他兄弟姐妹6人,倍嘗生活的苦難。出身貧苦的人生閱曆,使其對百姓疾苦深有了解、感同身受;樂于助人的家風傳承,使其經常幫助貧苦百姓。錢沣少年時便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才華,“少有大志,舉止岸然。少長,從塾師遊,聞古賢人傑士,辄慨然欣慕”(胡文揆《錢南園先生别傳》),早早便獲有“滇南翹楚”之美譽。

錢沣嚴于律己。他曾任湖南學政,往各縣視察考試情況,按當時的慣例,學子們要湊錢打點學政,以求在考試中得到照顧,稱之為“棚規”。同時,各級大小官員也會因為私事趁機向學政行賄。錢沣既不接受所謂的“棚規”,也不接受私下行賄拜訪,秉公辦事,在當時官場上成為一股清流。湖南百姓敬仰錢沣的品格,在民間有了“錢沣來了不要錢”的口碑。

錢沣忠于職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錢沣中進士後開始入仕為官,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品質,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當時,和珅權傾朝野,衆人皆憚于其淫威,對其失職行為敢怒不敢言。錢沣是敢于秉公直言,當面指責和珅失職行為的少數幾人之一。清乾隆年間的三起反貪大案,包括甘肅勒爾謹、王檀望的“冒赈折捐案”、山東巡撫國泰A錢案、閩浙總督伍拉納與福建巡撫浦霖的A錢案,錢沣均參與案件查辦,讓涉腐官員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清史稿》中贊他“以直聲震海内”。

錢沣敢于鬥争。“勇鬥皇親國戚國泰”展現了錢沣忠于職守敢于鬥争的品格。國泰是滿洲鑲白旗人,有皇室血統,其父是四川總督文绶,是典型的官二代。同時,國泰與皇貴妃、和珅等人關系密切,有着上層的“圈子”。基于以上原因,他打小就非常肆意張狂,驕橫跋扈。為官後對待屬吏,稍有不滿,便是大發脾氣,呵斥辱罵。他不僅飛揚跋扈、性格暴躁,更與山東布政使于易簡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沆瀣一氣,“貪縱營松,征賂諸州縣”,緻使山東諸地吏治廢弛,庫府銀兩空缺嚴重。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錢沣在了解國泰的惡劣情況後,無懼其強大背景,毅然上疏彈劾國泰。皇上下令大學士和珅、左都禦史劉墉和錢沣一同前往山東調查,“和珅庇國泰,怵沣,沣不為撓”。由于錢沣等人堅持秉公執法,雖然國泰與和珅勾結,向商賈借錢以充實府庫,最終真相依然被查清,并通知全省商賈,将自己的銀兩取回,不然一律充公,一時間“庫為之空”。經過艱苦的調查,僅曆城一縣便發現虧空白銀4萬兩,且有明顯挪移掩飾的痕迹。錢沣浩然正氣,辦案注重證據,使得國泰不得不對A錢受賄以及掩蓋犯罪痕迹的事實供認不諱。國泰的供述使得案子查辦進展順利,一掃過去“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窘境,進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此案查出山東全省共虧空庫銀200多萬兩,其中被國泰個人勒索侵吞的便達8萬兩之多。國泰被押解回京城後,雖有人不斷替他求情,欲使其免于一死,但錢沣證據确鑿且據理力争,最後以國泰判死刑終結案件。國泰一案,錢沣得到乾隆皇帝的嘉許,在同僚中引起巨大反響,谏官群體為之振奮。時人将錢沣稱頌為“鳴鳳朝陽,柏府新聲”,朝堂内外風氣蔚然一新。

錢沣心系鄉梓。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錢沣回鄉“丁憂”(依制度為父母守孝),恰逢昆明發洪水,群眾苦不堪言。錢沣親自考察6條入滇池河流,提出治河疏浚方案,不僅撰寫了治理水患的科學著作《六河書》,且帶頭捐資修建水利造福于民。錢沣因國泰案名滿朝野,他卻仍舊保持清廉本色,以至于他在昆明守孝期滿回京任職,卻因囊中羞澀無法成行。當地官員欲贈予其路費,卻被他婉拒,最後靠着向親戚借的錢才得以傳回京城。

錢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為清代官場注入了一股清流。他一生秉公而行,無畏權貴,清廉以正身,直谏以修德,而且在詩、文、書、畫、聯方面都享有極高名望,被譽為“滇中第一完人”。

繼續閱讀